当前位置: 操作装置 >> 操作装置前景 >> 触摸老装置坐着小板凳盯火苗
砥砺奋进五十载
扬帆起航谱新篇
年是上海石化成立50周年,党委宣传部、生产部、文学协会共同组织开展“触摸老装置”主题采写。选取了公司历史上已拆除、停役、在役的投产时间超过10年的生产装置、公用工程装置和环保装置共50套,聚焦每套装置的建设缘由、建设过程、开车运行、重大改造等情况进行深入采写,再现曾经发生的有趣故事、遇到的挫折及干部员工如何克服、取得的成绩和荣誉等。
现在,小海妹将这些美文与你们分享,让我们以故事的方式展现一套套装置的变迁史,回顾公司50年的发展历程,传承并弘扬“金山精神”。
坐着小板盯火苗凳
■陈雨云
年8月,上海石化第二套常减压装置在原炼化部乙烯厂界内投建。装置由上海石化总厂设计院和洛阳石化工程公司合作设计,总投资.65万元。两年后,年8月,装置建成投产,每年可加工处理万吨胜利油田原油,产品主要用于满足30万吨乙烯和芳烃联合装置原料需求。
现为炼油部工会副主席的高卫国,在2号常减压装置投产时是装置的一名司炉工。他跟装置现在的年轻员工聊天时回忆道:“由于当时装置设计的自动化程度不是很高,加热炉燃料油又没有独立的系统,只能在装置外送物料减粘渣油管线上引出一路管线作为加热炉燃料油管线。”
这样的办法也不是很理想,因为装置一有波动,就会打破加热炉的稳定运行状态。而高卫国他们那时都还是新员工,操作经验欠缺,加热炉火嘴经常性熄火,运行不稳定又会造成装置操作波动。
现为1号炼油联合装置主任的陈卫民介绍:“我们常减压装置虽然是物理反应,通过把原油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初步分离成不同的馏分,但是对温度的控制要求却十分严格。温度控制得好,精馏出来的各组分质量和装置收率就比较稳定,对优化下游装置的原料很有意义。”所以,当时还是司炉班班长的陈卫民,感到责任和压力非常大,被加热炉燃烧温度不稳定导致指标波动大折腾得很是头大、寝食难安。
为了减少这种情况发生,司炉工们必须时时刻刻盯着加热炉的运行工况,平稳控制好加热炉的操作。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大家每天接好班就带上一个小板凳去加热炉现场,盯着看加热炉火嘴燃烧情况。上班12小时,除去吃饭、喝水、上厕所,在现场要待10个小时以上。发现燃料油压力一有波动,大家立马调整火嘴,火嘴熄灭了就立即点燃,确保了加热炉稳定运行。
为了能在第一时间进行调整,节省进出控制室花费的时间,大家干脆不回控制室,累了就坐在现场的小板凳上休息一下,一直坚持了一个多月。所以,当时的2号常减压装置加热炉旁,总能看到几张小板凳,还有几个大汗淋漓的小伙子,大家顶着烈日正襟危坐,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加热炉,就像一丝不苟地看着黑板认真学习的小学生,控制着加热炉的燃烧火候。
“小板凳”的故事自此也在炼化部里流传开来。回忆起这段经历,高卫国说:“正是当初我们有一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狠劲,才成功啃下这块‘硬骨头’,也练就了自身过硬的技术本领。”
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了一年多,直至装置试运行结束。随后,大家总结分析试运行情况,并对装置进行了相应的整改,最终彻底解决了这种要靠人盯的问题。如今,装置早已停用了燃烧减粘渣油,改用更加经济、环保的高压瓦斯及天然气,同时引进技术先进、性能稳定的火焰在线监控系统,坐在中控室里便能清晰地看到加热炉膛内火嘴燃烧情况。
装置投产后,为了适应加工高含硫原油以及扩能改造的需要,装置在年到年这10年里陆续进行了一系列改造。通过新增万吨/年常压部分,改造减压部分,装置原油加工能力提高至万吨,并于年9月17日并网开车一次成功。年1月,万吨/年常减压蒸馏装置被正式命名为2号常减压蒸馏装置。
在年底上海石化六期工程建设投产后,2号常减压装置根据公司总体物料平衡安排,有了新的功能和定位。原万吨/年部分进行换热流程优化改造,只保留常压蒸馏部分,所产常底渣油直接送往新建的渣油加氢装置作为原料;万吨/年部分常压蒸馏和减压蒸馏全流程运行。
编辑:林佳
审核:王佳麟
终审:杨益
END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1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