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工网
走进中国兵器工业淮海集团最大的生产制造分厂,硕大的机械手臂有序摆动,一条由传感器、摄像头、数控联网的零件柔性化单元式自动生产线成了该车间的“独宠”。
其实,这套先进的设备刚组装初期也是有“脾气”的,繁琐的程序中稍有一个不合适就“罢工”。
“申师傅有丰富的经验和好学的态度,是驾驭这套设备的最佳人选。”“申师傅爱学习、爱琢磨,解决了许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晓旗’扛起了数控大旗。”这是该车间职工对申晓旗的评价。
作为智能制造班组的班组长,今年53岁的申晓旗是最早参与设备线组装工作的一员。
年,申晓旗刚到厂里时从事过传统的六角机械车床、圆车、半自动车床工作,之后转入数控加工领域。
“我性格慢,但干活麻利。有时,我甚至要同时操作3台数控车,加工不同零件。”申晓旗回忆着当年的风采。
记得年初次和智能化设备打交道时,面对满屏的数字代码和十几本外文设备说明书,申晓旗的自信心被打击得没剩下多少。
开机程序多达20多步,一遍遍调试,有时一上午连设备也开不了;零件复杂,基准总是不好确定;因为疫情,厂家又不能上门及时解决……看着不听使唤的高精尖设备,申晓旗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他翻译字典和相关材料不离手,一个一个挨着查,凭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学到了许多新技术,实际操作水平也得到大幅提升。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不断地学习,申晓旗找到了问题所在并一点点解锁着智能化的奥秘。他通过加装辅助装置、升级视觉定位系统、工艺改进、制作标准编程流程、检测开关防护设施、精确测量计算力矩等方式,制订出不同零件、不同工序、不同夹具实行定力的夹紧方案,有效降低了零件变形率,节约了成本;与技术人员一起创新实施“零点定位”工法,整合替代了原有的30套不同夹具,在进一步提升装夹效能的同时,为后续产品加工、程序编程、创新工艺提供了支撑,为新技术推广奠定了基础,提升了企业的“数字生产力”;形成一套独特的核心技术,实现了3种零件同时混线生产,打破了一条自动化生产线通常只加工一个种类或一个系列产品的束缚;提升产能的同时,使生产线不良成本和设备维修成本进一步降低,在高效、质量、安全、降本等方面满足了未来发展和需求。
申晓旗还专门对每个程序、每个操作要点进行整理,形成了控制技术、视觉识别技术、实际运行操作及故障处理方面的标准作业指导书,组织班组职工系统学习,带动大家整体提升、共同进步。
多年来,申晓旗历经企业变革、见证企业发展,一路乘风破浪,创造着无限可能。
(据山西工人报消息山西工人报记者郭倩通讯员何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