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装置

市政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发布时间:2023/12/16 13:38:41   

目录

一、工程概况

二、排水管道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三、回填、回填压实的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四、路肩、边坡松软

五、沥青混凝土路面常见的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六、绿化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七、路灯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一、工程概况

******

为了保证工程施工质量,为了防止出现以往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通病,特制订此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二、排水管道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一)在沟槽开挖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边坡塌方、槽底泡水、槽底超挖,沟槽断面不符合要求等一些质量问题。

产生原因:测量差错;未根据土壤类别及土质合理放坡;开挖前未制定合理的排水措施。

防治措施

1.防止边坡塌方:根据土壤类别、土的力学性质确定适当的沟槽坡度。对于较深的沟槽,宜分层开挖或进行支撑。挖槽土方应妥善安排堆放位置,一般情况堆在沟槽两侧。堆土下坡脚与槽边的距离根据槽深、土质、槽边坡来确定,其最小距离应为1.0m。

沟槽断面的控制:确定合理的开槽断面和槽底宽度。开槽断面由槽底宽、挖深、槽底、各层边坡坡度以及层间留台宽度等因素确定。槽底宽度,应为管道结构宽度加两侧工作宽度。

防止槽底泡水:雨季施工时,应在沟槽四周叠筑闭合的土埂,必要时要在埂外开挖排水沟,防止雨水流入槽内。在地下水位以下或有浅层滞水地段挖槽,应要求施工单位设排水沟、集水井,用水泵进行抽水。沟槽见底后应随即进行下一道工序,否则,槽底应留20cm土层不挖作为保护层。

防止槽底超挖:在挖槽时应跟踪并对槽底高程进行测量检验。使用机械挖槽时,在设计槽底高程以上预留20cm土层,待人工清挖。如遇超挖,应采取以下措施:用碎石(或卵石)填到设计高程,或填土夯实,其密实度不低于原天然地基密实度。

平基管座高程偏差很大,厚度不能保证,管座混凝土跑模、混凝土有蜂窝孔洞

产生原因

沟槽内有积水和淤泥的情况下就浇注平基混凝土;测量差错;混凝土缺振

防治措施

防止带水浇注平基混凝土。如有雨水或地下水流入槽内,应将沟槽彻底清除干净,清净淤泥,并铺设砂垫层,保证干槽施工;如果槽内有地下水应采取排水措施。

严格控制平基的厚度和高程。在浇注混凝土平基前,支搭模板时,要复核槽底标高和模板顶弹线高程,当确认无误后,方可浇注混凝土。

检查管座模板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应特别强调支杆的支撑点不能直接支在松散土层上,要加垫板或桩木,使模板能承受混凝土灌注和振捣的重力和侧向推力。

严格控制混凝土的质量。要求按配合比进行下料,要对混凝土进行振捣并且要振捣密实。

(三)安管过程中,检查井管头露出井壁过长或缩进井壁,管道局部位移超标,直顺度差;管道反坡、错口

产生原因

管道间预留间距过小;浇筑管座混凝土两侧不均匀;安装质量差

防治措施

1、正确计算管道铺设长度:根据规范确定两检查井间管道铺设长度、管子伸进检查井内长度及两管端头之间预留间距。在安管过程中要严格控制,防止管头露出井壁过长或缩进井壁。

2、严格控制管道的直顺度和坡度,可采取以下措施并随时检查:安管时要在管道半径处挂边线,线要拉紧,不能松弛;在调整每节管子的中心线和高程时,要用石块支垫牢固,相邻两管不得错口;在浇注管座前,要先用与管座混凝土同标号的细石混凝土把管子两侧与平基相接处的三角部分填浇填实,再在两侧同时浇注混凝土

(四)管道位置偏移或积水

产生原因:

测量差错,施工走样和意外的避让原有构筑物,在平面上产生位置偏移,立面上产生积水甚至倒坡现象。

预防措施:

1、防止测量和施工造成的病害措施主要有:

(1)施工前要认真按照施工测量规范和规程进行交接桩复测与保护。

(2)施工放样要结合水文地质条件,按照埋置深度和设计要求以及有关规定放样,且必须进行复测检验其误差符合要求后才能交付施工;

(3)施工时要严格按照样桩进行,沟槽和平基要做好轴线和纵坡测量验收。

2、施工过程中如意外遇到构筑物须避让时,应在适当的位置增设连接井,其间以直线连通,连接井转角应大于°。

(五)管道渗漏水,闭水试验不合格

产生原因

基础不均匀沉降,管材及其接口施工质量差、闭水段端头封堵不严密、井体施工质量差等原因均可产生漏水现象。

防治措施

管道渗漏是当前市政排水管道工程中最常发生也是最难解决的质量通病,这是因为能引起管道发生渗漏的因素太多,且管道的任何一个部位都可能引起渗漏,为了更好的控制和预防管道渗漏的发生,结合自身工作实践经验,将引起管道渗漏的因素分为以下几方面,并分别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1、管道基础条件不良将导致管道和基础出现不均匀沉陷,一般造成局部积水,严重时会出现管道断裂或接口开裂。

预防措施是:

(1)认真按设计要求施工,确保管道基础的强度和稳定性。当地基地质水文条件不良时,应进行换土改良处治,以提高基槽底部的承载力。

(2)如果槽底土壤被扰动或受水浸泡,应先挖除松软土层后和超挖部分用杂砂石或碎石等稳定性好的材料回填密实。

(3)地下水位以下开挖土方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抗槽底部排水降水工作,确保干槽开挖,必要时可在槽坑底预留20cm厚土层,待后续工序施工时随挖随清除。

2、管材质量差,存在裂缝或局部砼松散,抗渗能力差,容量产生漏水。

由于排水管材是排水管道工程的基础,其质量的好坏对于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有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在施工中选择排水管材时,一定要严格把关管材质量。

预防措施:

(1)所用管材要有质量部门提供合格证和力学试验报告等资料;

(2)管材外观质量要求表面平整无松散露骨和蜂窝麻面形象;

(3)安装前再次逐节检查,对已发现或有质量疑问的应责令退场或经有效处理后方可使用。

3、管接口填料及施工质量差,管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破损或接口开裂。

防治措施:

(1)选用质量良好的接口填料并按试验配合比和合理的施工工艺组织施工;

(2)抹带施工时,接口缝内要洁净,必要时应凿毛处理,再按照施工操作规程认真施工。

4、检查井施工质量差,井壁和与其连接管的结合处渗漏。

防治措施:

(1)检查井砌筑砂浆要饱满,勾缝全面不遗漏;抹面前清洁和湿润表面,抹面时及时压光收浆并养护;遇有地下水时,抹面和勾缝应随砌筑及时完成,不可在回填以后再进行内抹面或内勾缝;

(2)与检查井连接的管外表面应先湿润且均匀刷一层水泥原浆,并座浆就位后再做好内外抹面,以防渗漏。

5、规划预留支管封口不密实,因其在井内而常被忽视,如果采用砌砖墙封堵时,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砌堵前应把管口0.5m左右范围内的管内壁清洗干净,涂刷水泥原浆,同时把所用的砖块润湿备用;

(2)砌堵砂浆标号应不低于M7.5,且具良好的稠度;

(3)勾缝和抹面用的水泥砂浆标号不低于M15.管径较大时应内外双面较小时只做外单面勾缝或抹面。抹面应按防水的5层施工法施工。

(4)一般情况下,在检查井砌筑之前进行封砌,以利保证质量。

6、闭水试验是对管道施工和材料质量进行全面的检验。

防治措施:

(1)明确是否要做闭水试验。污水管道、雨、污合流管道以及设计要求闭水的其他排水管道都必须做闭水试验。闭水试验应由业主、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及有关部门联合进行,试验合格才能进行回填土。

(2)对试验前的准备工作要进行检查。试验前,需将灌水的检查井内支管管口和试验管段两端的管口,用1:3水泥砂浆砌mm厚砖堵死,并抹面密封,待养护3-4天到达一定强度后,在上游井内灌水。当水头达到要求高度时,检查砖堵、管身、井身,有无漏水,如有严重渗漏应进行封堵。待浸泡24小时后,再观察渗水量,对渗水量的测定时间不应少于30分钟。

(3)控制闭水试验的水位。试验水位应为试验段上游管段内顶以上2米,如上游管内顶到检查井的高度不足2米,闭水试验的水位可到井口为止。

(4)正确计算渗水量。在闭水试验过程中要真实记录各种数据,并根据规范正确计算渗水量。

(5)渗透部位应先一一作好记号,在排干管内水后采取措施处理。对细小的缝隙或麻面渗漏可采用水泥浆涂刷或防水涂料涂刷,较严重的应返工处理。严重的渗漏除了更换管材、重新填塞接口外,还可请专业技术人员处理。处理后再做试验,如此重复进行直至闭水合格为止。

(六)检查井变形、下沉,构配件质量差;

产生原因

检查井变形和下沉,井盖质量和安装质量差,井内爬梯安装随意性太大,影响外观及其使用质量。砂浆不饱满和水泥砂浆的和易性不符合要求,导致出现通缝、空缝,使得井墙掰裂。

防治措施

1、重视检查井的基层以及垫层的基础施工,严格按照施工要求搞好破管做流槽工作,防止检查井井体下沉。在施工时必须固定检查井的中心位置,等到检查井基础稳固之后再进行砌砖,砌筑墙体时确保砂浆饱满程度,尽可能保持砌缝的平整,并压光抹面,防止产生空鼓、裂缝等质量问题。

2、检查井的座浆必须与井盖保持一致,安装座浆过程中必须达到饱满,保证轻重型号以及面底不搞混淆,安装铁爬过程中必须控制其上、下第一步的位置,严格控制偏差,保证检查井平面位置的准确无误。

3、严格按照设计以及技术工艺要求施工检查井基层以及垫层,严格控制检查井基础施工质量,在浇筑时严禁带水作业,防止由于检查井地基不稳而导致检查井出现变形问题。保证检查井盖与井座相配套,并满足设计承载力要求,严格控制井圈、井盖的安装质量。除此之外,尽量选用外形美观的井盖,有利于美化周围环境。

(七)回填土沉陷

产生原因

检查井周边回填不密实,不按要求分层夯实,填料质量欠佳、含水量控制不好等原因影响压实效果,给工后造成过大的沉降。

防治措施

1、严格控制回填土土质。回填土中不得含有碎砖、石块、混凝土碎块及大于10cm的硬土块;填土含水量以接近最佳含水量为宜。还土前,应对所还土壤进行轻型标准击实试验,测出其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回填时槽内应无积水,不得回填淤泥、腐殖土、冻土及有机物。

2、管槽回填时必须根据回填的部位和施工条件选择合适的填料和压(夯)实机械。

3、严格控制每层回填土厚度。管沟回填应分层夯实,每层厚度不大于30cm,并对每层填土的密实度按规范进行检测,合格才能继续回填;要求管道两侧同时进行填土,两侧高差不大于30cm。

4、严格控制回填土密实度。管沟胸腔部位密实度不小于90%;管顶50cm范围内密实度应在85%-88%之间,以防压坏管材和盖板:管项50cm以上密实度要求同路基密实度一样。

5、沟槽较窄时可采用人工或蛙式打夯机夯填。不同的填料,不同的填筑厚度应选用不同的夯压器具,以取得最经济的压实效果。

6、控制填料含水量大于最佳含水量2%左右;遇地下水或雨后施工必须先排干水再分层随填随压密实。

7、沉降处治措施:

(1)不影响其它构筑物的少量沉降可不做处理或只做表面处理,如沥青路面上可采取局部填补以免积水;

(2)如造成其它构筑物基础脱空破坏的,可采用泵压水泥浆填充;

(3)如造成结构破坏的应挖除不良填料,换填稳定性能好的材料,经压实后再恢复损坏的构筑物。

三、回填、回填压实的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1、超厚回填

(1)病害现象及原因

路基土回填压实质量通病为不按规范规定的虚铺厚度回填,严重者,用推土机一次将沟槽填平。结果不能将所铺层厚内的松土全部压实达到要求的密实度;若是路面将造成路基和路面结构沉陷;若是管道其胸腔部位便达不到要求的密实度,使胸腔部位的土压力小于管顶土压力和地面荷载,可能造成管体上部破裂,无筋管还可能被压扁。

(2)预防措施

①严格执行路基土分层回填压实的规范要求。

②要向操作者做好技术交底,使路基填方及沟槽回填土的虚铺厚度不超过规范规定。

2、倾斜堰压

(1)病害现象及原因

由于在填筑段内未将底层整平,即进行填筑,或在沟槽填筑高度不一,使填筑段内随高随低,碾轮爬坡碾压。结果使碾轮压实重力产生分力损失,在纵坡上使碾轮轮重不能发挥最大的压实功能,坡度越大损失的压实功能越大。

(2)预防措施

在路基总宽度内,应采用水平分层方法填筑。路基路面的横坡或纵坡陡于1:5时应作成台阶。回填沟槽分段填土时,应分层倒退留出台阶。台阶高度等于压实厚度,台阶宽不小于l米。

3、挟带大块回填

(1)病害现象及原因

填土中挟带块状物,妨碍土颗粒间相互挤紧,达不到整体密实效果。另一方面块状物支垫碾轮,产生叠砌现象,使块状物周围留下空隙,日后发生沉陷。

(2)预防措施

要严格管理,对填土中颗粒过大(10cm)的砖块、石块、混凝土块要剔除,对大于l0cm的硬土块必须打碎。

4、挟带有机物或过湿土的回填

(1)病害现象及原因

回填土中挟杂有机物,在有机物腐烂后土体中形成空洞;而超过压实最佳含水量的过湿土,达不到要求的密实度,都会造成路基不均匀沉陷,使路面结构变形。

(2)预防措施

①路基填土段,在填筑前要清除地面杂草、淤泥等,过湿土及含有有机质的土一律不得使用。属于沟槽回填,应将槽底木料、草帘等杂物清除干净。

②过湿土,要经过晾晒或掺加干石灰粉,降低至接近最佳含水量时再进行摊铺压实。

5、带水回填

(1)病害现象及原因

此病害多发生在沟槽回填土中,带泥水回填的土层其含水量是处于饱和状态,不可能夯实,当地下水位下降,饱和水下渗后,即造成填土下陷,危及路面安全。

(3)预防措施

①排除积水,清除淤泥疏干槽底,再进行分层回填夯实;

②如有降水措施的沟槽,应在回填夯实完毕后,再停止降水;

③如排除积水有困难,也要将淤泥清楚干净,再分层回填砂或砂砾,在最佳含水量下进行夯实。

6、不按段落分层夯实

(1)病害现象及原因

不按分段、水平、分层技术要求回填,而是随高就底,层厚不一地胡乱回填,或者分段回填的搭茬不是按分层倒退台阶的要求填筑和碾压,或者是无法碾压的边角部位,未用夯打,以至造成路基下沟槽回填土或者填筑路基,段落分界不清,分层不明。搭茬处不留台阶,碾压下段时,碾轮不到位或边角部位漏夯(压)。

(2)预防措施

①按规范要求,分段、水平、分层回填,段落的端头每层倒退台阶长度不小于l米,在接填下一段时车轮要与上一段碾压过的端头重迭。

②槽边弯曲不齐的,应将槽边切齐,使碾轮靠边碾压;对于检查井周围或其他构筑物附近的边角部位,应用动力夯或人力夯夯实。

四、路肩、边坡松软

1、病害现象及原因

路肩和边坡碾压不到位或者填方宽度不够最后以松土贴坡,或者路基填方属砂性土或散粒料,所形成的边坡稳定性差。

2、预防措施

①填方路堤分层碾压,两侧应分别有20-30cm的超宽,最后路肩修整时施以削坡,不得有贴坡现象,如有个别严重亏坡,应将原边坡挖成台阶,分层填补夯实。路肩的密实度应达到轻型击实的90%以上;

②路基填方如属砂性土或松散散料,其边坡应预护砌或栽种草皮、灌木丛以保护,或加大边坡坡度,一般应大于1:2;

③路面完工后,所填补的路肩亏土,必须碾压或夯实,密实度应达到轻型击实的90%;

④在路肩外侧,用块石或混凝土预制块铺砌护肩带。其最小宽度≥mm;

五、沥青混凝土路面常见的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一)、路面面层离析形成原因:

1、混合料集料公称最大粒径与铺面厚度之间比例不匹配。

2、沥青混合料不佳。

3、混合料拌和不均匀,运输中发生离析。

4、摊铺机工作状况不佳,未采用二台摊铺机。

防治措施:

1、适当选择小一级集料公称最大粒径的沥青混合料,以与铺面厚度相适应。

2、适当调整生产配合比矿料级配,使稍粗集料接近级配范围上限,较细集料接近级配范围下限。

3、运料装料时应至少分三次装料,避免形成一个锥体使粗集料滚落锥底。

4、摊铺机调整到最佳状态,熨平板前料门开度应与集料最大粒径相适应,螺旋布料器上混合料的高度应基本一致,料面应高出螺旋布料器2/3以上。

(二)、沥青面层压实度不合格形成原因:

1、沥青混合料级配差。

2、沥青混合料碾压温度不够。

3、压路机质量小,压实遍数不够。

4、压路机未走到边缘。

5、标准密度不准。

防治措施:

1、确保沥青混合料的良好的级配。

2、做好保温措施,确保沥青混合料碾压温度不低于规定要求。

3、选用符合要求质量的压路机压实,压实遍数符合规定。

4、当采用埋置式路缘石时,路缘石应在沥青面层施工前安装完毕,压路机应从外侧向中心碾压,且紧靠路缘石碾压;当采用铺筑式路缘石时,可用耙子将边缘的混合料稍稍耙高,然后将压路机的外侧轮伸出边缘10cm左右碾压,也可在边缘先空出宽30~40cm,待压完第一遍后,将压路机大部分重量位于压实过的混合料面上再压边缘,减少边缘向外推移。

5、严格马歇尔试验,保证马歇尔标准密度的准确性。

(三)、沥青面层压实度不均匀

形成原因:

1、装卸、摊铺过程中所导致的沥青混合料离析,局部混合料温度过低。

2、碾压混乱,压路机台套不够,导致局部漏压。

3、辗压温度不均匀。

防治措施:

1、料车在装料过程中应前后移动,运输过程中应覆盖保温。

2、调整好摊铺机送料的高度,使布料器内混合料饱满齐平。

3、合理组织压路机,确保压轮的重叠和压实遍数。

(四)、枯料

形成原因:

1、砂及矿料含水量过高,致使细料烘干时,粗料温度过高。

2、集料孔隙较多。

防治措施:

1、细集料以及矿粉的存放应有覆盖,确保细集料烘干前含水量小于7%.

2、混合料出厂温度超过规定时,应废弃。

3、对孔隙较大的粗集料,应适当延长加热时间,使孔隙中的水分蒸发,但应控制加热温度。

(五)、沥青面层空隙率不合格

形成原因:

1、马歇尔试验孔隙率偏大或偏小。

2、压实度未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

3、混合料中细集料含量偏低。

4、油石比控制较差。

防治措施:

1、在沥青拌和站的热料仓口取集料筛分,以确保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符合规定。

2、确保生产油石比在规定的误差范围内。

3、控制碾压温度在规定范围内。

4、选用规定要求的压路机,控制碾压遍数。

5、严格控制压实度。

(六)、沥青混合料油石比不合格

形成原因:

1、实际配合比与生产配合比偏差过大。

2、混合料中细集料含量偏高。

3、拌和楼沥青称量计误差过大。

4、承包商设定拌和楼油石比时采用生产配比误差下限值。

5、油石比试验误差过大。

防治措施:

1、保证石料的质量均匀性。

2、对拌和楼沥青称量计进行检查标定,并取得计量认证。

3、调整生产配合比,确保油石比在规定范围内。

4、按试验规程认真进行油石比试验。

5、保证吸尘装置工作正常和矿料沥青用量的准确。

6、将每日沥青用量和集料矿料用量进行计算,验证油石比是否满足要求。

(七)、沥青面层施工中集料被压碎

形成原因:

1、石灰岩集料压碎值偏大。

2、粗集料针片状颗粒较多。

3、石料中软石含量或方解石含量偏高。

4、碾压程序不合理。

防治措施:

1、选择压碎值较小的粗集料。

2、选用针片状颗粒含量小的粗集料。

3、控制碾压遍数,以达到规定压实度为限,不要超压。

4、应按初压、复压、终压程序碾压,初压用钢轮,复压用胶轮,终压用钢轮碾压,碾压应遵循先轻后重,从低到高的原则进行。

(八)、沥青混合料检验中粉胶比不合格

形成原因:

1、用油量不符合标准。

2、矿粉用量不符合标准。

3、石灰岩集料压碎值偏大或针片状含量过高,造成石料被压碎增加小于0.mm级配数量。

4、集料颗粒含有粉尘,生产配合比设计时集料未用水洗法筛分。

5、拌和楼吸尘装置未能有效吸尘。

防治措施:

1、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

2、选用压碎值小、针片状颗粒含量较少,0.mm以下颗粒含量较少的石料。

3、生产配合比设计时,集料筛分应用水洗法。

4、保证拌和楼吸尘装置的有效矿粉、沥青用量的准确。

(九)、沥青面层厚度不足。

形成原因:

1、试铺时未认真确定好松铺系数。

2、施工时未根据每天检测结果对松铺厚度进行调整。

3、摊铺机或找平装置未调整好。

4、基层标高超标。

防治措施:

1、试铺时仔细确定松铺系数,每天施工中根据实际检测情况进行调整。

2、调整好摊铺机及找平装置的工作状态。

3、下面层施工前认真检查下封层标高,基层超标部分应刮除部分基层,补好下封层,再摊铺下面层。

4、根据每天沥青混合料摊铺总量检查摊铺厚度,并进行调整。

(十)、沥青面层横向裂缝

形成原因:

1、基层开裂反射到沥青面层。

2、基层开挖沟槽埋设管线。

3、通道沉降缝、搭板尾部与基层结合部产生不均匀沉降。

4、下承层顶面未清扫干净,有浮料或污染,沥青混凝土在碾压时产生推移形成横向裂缝。

5、终压时沥青混合料温度偏低,沥青粘结力下降,碾压时的推力产生碾压裂缝。

防治措施:

1、基层施工时严格控制配合比、压实度及加强养护工作,处治基层,采取防裂措施,减少基层横向开裂。

2、严格控制沟槽、结构物、台背的路基回填质量,回填时应挖好台阶分层压实。基层开裂处、桥头搭板尾部和通道沉降缝处顶面铺设玻纤网,以降低对面层的影响,减少面层横向裂缝。

3、在沥青混凝土摊铺前,下承层顶面必须清理干净。

4、严格控制终压时的沥青混凝土温度,及时碾压。

(十一)、沥青面层纵向裂缝

形成原因:

1、地基沉降不均匀引起路基路面纵向开裂。

2、路基填筑使用了不合格填料(如膨胀土),路基吸水膨胀引起路面开裂。

防治措施:

1、加固地基,使用合格填料填筑路基或对填料进行处理后再填筑路基。

2、在裂缝两边各挖除一定宽度基层,采用厚度不小于20cm的钢筋砼补平基层的措施进行处理,其上加铺玻纤网处治,再铺筑沥青面层。

形成原因:

1、软基处理不好造成路基产生不均匀沉降引起路面不均匀沉降。

2、软基处理后未待沉降稳定即填筑路基造成路基产生不均匀沉降引起路面不均匀沉降。

3、堆载预压时间不够致使路面铺筑完成后产生不均匀沉降。

4、路基清表时未发现的暗塘,造成路基产生不均匀沉降引起路面不均匀沉降。

5、路基或路面基层、底基层压实度不够造成路面不均匀沉降。

防治措施:

1、按规范进行软基处理,待沉降稳定后进行路面铺筑。

2、根据设计要求和沉降速率控制堆载预压时间,避免提前卸载。

3、严格控制路基填筑的碾压以及路面基层、底基层的压实度。

(十二)、沥青混合料残留稳定度不合格

形成原因:

1、4#料粉尘含量过高,砂当量不合格。

2、矿粉亲水系数不合格。

3、用油量偏低。

4、小于0.mm部分与沥青用量的比例超标。

5、试验方法不规范。

防治措施:

1、选用合格的原材料进行施工。

2、严格控制好沥青用量,确保油石比符合要求。

3、规范油石比检测试验操作方法。

(十三)、沥青面层平整度超标

形成原因

1、摊铺机及找平装置未调整好致使松铺面不平整。

2、摊铺过程中停车待料。

3、运料车倒退卸料撞击摊铺机。

4、下承层平整度很差。

防治措施

1、仔细设置和调整,使摊铺机及找平装置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并根据试铺效果进行随时调整。

2、施工过程中摊铺机前方应有运料车在等候卸料,确保摊铺连续、均匀地进行,不得中途停顿,不得时快时慢,做到每天摊铺仅在收工时才停工。

3、路面各个结构层施工,均应严格控制好各层的平整度。

(十四)、车辙

形成原因:

1、沥青用油量偏高,热稳定性差。

2、沥青混合料级配偏细,粗骨料处于悬浮状态。

3、重车的渠化交通。

防治措施:

1、改善沥青混合料级配,采用较多的粗骨料。

2、采用改性沥青提高沥青的高温性能。

(十五)、坑塘

形成原因:

1、基层强度不均匀,或局部失去强度。

2、沥青砼局部压实度或强度不足。

3、沥青砼局部水渗入,产生水损害。

4、低温施工,油与料结合不良。

5、沥青混合料配合比不正确,用油偏少,结合料加温过度,失去粘结力。

防治措施:

1、加强基层施工管理,按操作规程施工,提高基层强度的均匀性。

2、调整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调整压路机配套组合。

3、避免低温施工,严格按配合比投料,控制好沥青和矿料加热温度及沥青混凝土出料温度。

(十六)、泛油

形成原因:

1、沥青用量偏高。

2、沥青下封层或粘层油用量偏多。

3、用料过细或细料偏多。

防治措施:

1、严格控制油石比。

2、按设计控制下封层沥青用量。

3、严格控制沥青混凝土配合比。

(十七)、唧浆

形成原因:

1、沥青砼开裂或产生坑塘后水进入基层产生抽吸作用。

2、基层表面强度不足。

防治措施:

1、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2、加强半刚性基层顶面清扫和冲洗。

六、绿化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1、种植土板结、积水:产生原因:种植区域原有土质呈强粘性土,种植区回填土不符合绿化种植土要求,用深层生土或粘土或未经风化的淤泥质粘土回填。

防治措施:如原有土质呈较强粘性,应在种植时掺入一定比例的沙土或泥炭土充分拌合后再进行种植,如系回填土,填土深度在0.8米~1.5米范围内因采用透水性较好、无重金属污染、有一定肥力的疏松壤土,在1.5米深度以下应酌填道渣土与普通土混合的垫层,以确保土壤的透水性。

2、种植区域局部下沉或滑移、开裂:

产生原因:回填土填层过深,每层填土未经碾压。

防治措施:在回填土、特别是大面积深度超过1米的回填土施工时,应确保每层填土有均匀碾压,回填厚度每层不大于30~40cm,如有条件,可在回填土完成后在地表间隔2~3米打孔灌水,促使土层下沉并趋于稳定,在雨季也可抢在雨前填土,利用雨水沉实土层。

3、种植的苗木歪斜:

产生原因:

①树穴挖掘、种植填土未按规范规定要求施工;

②乔木在种植完成后未及时打支撑或支撑设置不合理;

防治措施:在挖种植穴时,要以种植定位点为中心,沿四周向下垂直开挖,树穴开挖按要求应比苗木土球直径大30~40cm,严禁挖“锅形穴”;穴深度一般为穴径的3/4左右。苗木安放好后,要分层回填土,一般应分3~4层回填,每层用木棍或锄头柄捣实,较大的乔木在回土完成2/3时需灌透水,然后回填另1/3。大批种植苗木时,往往会只注重种植而疏忽支撑,等到全部苗木种完后在从头打支撑。这样,就可能因为种植质量、气候条件原因造成苗木歪斜,因此,在种植施工时应挖穴、种植、卷杆、支撑以流水施工方法进行,另外,在苗木种植施工前因对当地的常年风力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必要时,应加强迎风面的支撑,以确保支撑能完全抵抗风力的影响。

4、苗木烂根死亡:

产生原因:种植土排水不畅、浇水过量、浇水时间不恰当。

防治措施:种植土必须保证有一定透水性,否则就必须采用掺砂、换土等方法进行土壤改良,对于特大树移栽,尤其要注意排水的通畅,因为特大树土球较厚,穴深有时要达到1米甚至更深,这就有可能挖到生土层,粘性生土的透水性极差,在浇定根水以后或连续大雨后有可能造成穴底积水,肉眼又看不见,特大树起掘时主根和部分较粗的分根常被切断,虽然有的也涂刷了切口防腐剂,但如果长时间浸水,同样会造成烂根。如发现穴底土透水性差,一定要加深树穴并设置排水滤水层,也可采取穴底预埋集水管抽水的措施。新种的树苗在第一次浇定根水时一定要浇透,直到水碗中的水不再下渗为止,以後则以喷叶喷杆为主,待表土发白再浇水(不干不浇、浇则浇透);冬季浇水应在中午12时前后的4~5个小时内,特别要注意的是夏季浇水,必须避开10时~14时的时段,在高温季节9~15时期间都不要浇水,因为此时间段土体发烫,会升高水温,烫伤新萌发的根系,造成苗木死亡。

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是,种植区域地下水位较高,使得苗木根系长期浸水霉根,如遇这种情况,则应与设计单位取得联系,首先可考虑更换耐水湿的树木品种,其次可采取堆土造丘、抬高种植位置的方法予以解决。

5、苗木部分死亡,形成半边树或半截树:

产生原因:种植前修剪量不足,使得营养供不上;泥球局部破裂,使得部分根系被破坏。

防治措施:苗木起掘后要先进行第一轮修剪,修剪量控制在总修剪量1/3以内,主要是修去重叠枝、枯枝、内膛枝和徒长枝;苗木到现场后如无法立即种植的,要进行假植,并进行第二轮修剪,以减少水分的蒸腾,修剪控制量与起掘时同;苗木种植后,应进行整形修剪,修剪量视树种的不同应分别对待,对成活率很高的树种,可尽量少剪,对成活率较高可适当加大修剪量,而对成活率较低的女贞、栾树等则必须在保证不破坏树冠骨架的条件下重修剪。在带土球苗木种植过程中,常常会发生泥球破碎的情况。

一般来说,泥球破碎会直接影响树木的成活率。为提高苗木成活率,在发现泥球开裂破碎时,要立即用稠泥浆灌浆,对大苗还要用木板箱加固保护;定植时,可暂不剪除腰箍;底绳剪断后也不必抽出,防止碎球部分扩大,影响成活率。

6、苗木冻伤:

产生原因:苗木本身抗寒能力较差;越冬苗木未采取防冻伤措施;局部小气候条件较差。

防治措施:对于从南方或热带地区引入的苗木新品种,应持慎重态度,不要盲目选种。在本地区及周边城市未取得种植经验时,不要盲目大面积推广种植,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如在局部小气候条件较好的地段(南向无风、背后有高大建筑物或强提遮挡)种植,也必须采取可靠的保温挡风措施,地面也必须用保温材料(如干草、稻草)覆盖,直到第二年的4月中旬方可撤除。对于耐寒能力较差但萌发力极强的苗木品种,也可采取短截越冬,待来年重新萌发新枝。

7、种植的苗木树皮开裂,影响观赏性:

产生原因:树皮开裂有多种原因,有些树种树皮本身有开裂脱落现象,但大多数是因为人为的原因造成的。一是在阳光直射的地带种植耐荫性品种,还有是在移植大树前未对大树原有朝向作明确标志,移栽定植时定位方向与原生地不符。

防治措施:对于树皮本身有开裂脱落现象的树种,可以作为行道树考虑,在观赏性绿地中不一定选用,即使要用,也应尽量布置为背景树成片种植;无论是设计人员或是施工人员,都应对植物的耐酸碱性、耐荫(阳)性有明确的了解,这样,才可避免出现苗木生长萎顿、树皮开裂等影响观赏的后果发生;对于大树移栽,在移栽前必须在选定的苗木上作好醒目标记,标明树木的朝向,使移栽后的树木和原生地朝向一致,同时还必须卷杆一年以上,卷杆应达到二分枝处。

8、灌木、草坪斑脱状死亡:

产生原因:在种植时未按规范要求捣实、压实种植土,使根系失水死亡;种植土成分混杂,局部土壤有僵块、结块存在。

防治措施:大面积种植灌木时,因种植工人多,种植量大,时间紧迫而引起求快心理,灌木因成活率较高也容易产生种植时违反规范要求随便用手按实种植土,特别在土质条件不太好的情况下,会形成土体和根系脱离的现象,无论怎样浇水,根系都得不到补充水,导致局部片状死亡。因此,在灌木种植前必须强调技术交底工作,使每个工人都能遵循栽一棵、捣实一棵的施工方法。

草坪如采用播种方法,在播完后必须在其上覆盖一层细土并轻压,使草种和土体结合紧密,浇水应采用细喷壶作往返式或螺旋式,浇水区域要互压10cm左右,防止漏浇、少浇;如采用草块铺设,应注意铺设时草块间离缝1cm左右,以防复壮后产生缝间起拱现象。铺设完成后,采用边浇水、边拍压的方法使草块和下层种植土紧密结合,水一定要浇透,否则就可能产生草块和种植土分离导致草坪失水死亡。草块缝间还必须用细土或细砂灌缝处理。

对于种植土问题,在乔木和大灌木种植完毕后,要作全面的精整,将土壤中的石砾、碎砖瓦、硬块僵块全部清除,应确保面层以下30cm左右的土层均匀疏松。

9、草坪局部积水腐烂:

产生原因:整地时出现积水凹坡;大面积回填土未经分层压实或

灌水沉实,局部松土遇水下沉;平坦地面铺草,雨季排水困难,又未设排水明沟或暗沟。

防治措施:草坪最怕积水,在竖向设计时必须注意草坪的排水问题。

一般在大面积草坪铺设范围不允许有下陷凹坡存在,如因实际需要或地形本身限制无法避免出现下陷凹坡,则必须在凹坡下设置足够的排水暗沟并与通畅的城市排水系统相连接,确保排水通畅。

七、路灯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1.控制电缆保护管敷设质量路灯

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加强对电缆保护管敷设问题的重视,电缆保护管敷设的质量。首先,电缆保护管不应有空洞、裂缝和明显的凹凸不平,内壁应光滑无毛刺,通常选用热镀锌管或者是PVC管,直线段保护管内径不应小于电缆外径的1.5倍,有弯曲时不应小于2倍,电缆保护管敷设是应尽量减少弯曲。其次,电缆保护管还需避开树池敷设,低压电缆不允许在高压电缆沟内敷设。电缆保护管穿越铁路、道路、道口等机动车通行的地段时应敷设在能满足承压强度的保护管中,并留有备用管道。最后,电缆在保护管和检修井内不得有接头。

2、控制电缆线的安装

路灯电缆无特殊情况建议采用VV-1KV-4×25+1×16mm2,灯具上杆线建议采用BVV-0.5KV-3×2.5mm2。对供电距离长,计算负荷大采用三相配电,低压回路中A,B,C三相依次接入每组路灯,避免出现三相不平衡。路灯低压电缆与上杆线在灯门内采用线耳接线并采用螺栓连接,电缆接头应进行绝缘胶布包扎安全牢固后外套绝缘防水胶套保护。灯具保护器采用电磁式漏电开关,漏电开关须安装于IP66防水盒中,防水盒磁吸安装于灯杆内壁,尺寸应不大于**60mm。

3.控制照明接线井的位置和施工

在进行市政路灯施工过程中,照明接线井是比较关键的施工环节,其将会直接决定市政路灯施工的整体质量。通常情况下,主电缆线路过路口两端和超过50米直线段须设置接线井,同时电缆线路穿过道路还需敷设一条主电缆保护管备用,方便后续维护。照明接线井的位置会选择在道路两旁不影响行车和行人的地方,以免对交通产生影响,而且便于后续的维护,一般要求井表面与人行道标高一致,并保持人行道外观的一致性;实际上,照明接线井身会选择一级砖砌成,而且内墙粉层会选择C10砼,厚度10mm,一般不会封井底,以便于有效的渗水,同时在其上部还需要填砂并用水泥砂浆包封。照明接线井的井框井盖一般会选择*铸铁套件;电缆保护管通常会选择砌在砖墙二分之一的位置,另一半及粉层做成喇叭状以保护电缆在拖放过程中不被刮伤。最后,照明接线井的井盖需要标注“路灯”标识牌。

4、控制路灯接地及路灯基础浇筑

每根灯杆单独打接地极接地,建议采用∠50×50×5×热镀锌角钢,并通过40*4热镀锌扁钢可靠连接;15米半高杆最少两根接地极,没接PE线前接地电阻小于4欧;路灯、庭园灯最少一根接地极,线路首端的路灯或庭院灯没接PE线前接地电阻小于10欧,中间段的路灯或庭院灯没接PE线前接地电阻小于30欧;连接PE线后接地电阻小于4欧。受到混凝土原材料质量以及配比和浇筑时间、方式等的影响,路灯基础在浇筑完成之后可能会出现蜂窝和其它不平整现象。为此,在施工开展是之前,必须加强对施工图纸的重视,严格按照施工图纸的要求进行相关操作,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也要合理振捣,使得混凝土处在相对紧实的状态,避免其受力不均匀。在浇筑的混凝土基础的蜂窝现象不是很严重时,可以选择适当剥离一部分的蜂窝层,使用细砂等物质对蜂窝层进行修补。当问题相对比较严重,甚至影响路灯浇筑基础的使用时,必须进行返工等操作,保证路灯的最终质量。

5.加强对路灯基础标高和预埋件位置的重视受到测量仪器精准性和测量方式等的影响,预埋件的位置以及路灯的基础标高等都有可能出现偏差,影响市政路灯施工的整体质量。必须加强对市政路灯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测量仪器的重视,及时对其进行精准度检查,保证其符合相关建设目标。通过在施工开始之前使用CAD电子档等开展路灯标高设计工作,结合施工过程中进一步测量,保证其标高符合相关要求。在路灯标高偏差不严重时,可以使用吊带和挖机等对其进行一定的调整,当问题十分严重时,只能选择返工来保证最终的施工质量。预埋件出现问题的原因众多,但大多都是人为操作不合理等导致的。因此,必须加强对操作人员和施工人员的重视,及时对其进行宣传教育,使其明白预埋件操作审慎性对路灯施工造成的影响。施工进行过程中,不同环节的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必须做好交接工作,保证交接的准确性。加强对预埋件施工关键点的重视,合理调整地脚螺栓的方向、位置和标高等因素,避免出现预埋管偏离基础中心等问题,推动相关建设顺利开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619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