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操作装置 >> 操作装置市场 >> 优化习题教学如何操作老师们快进来看看
优化习题教学提高学生素质
文/强哥
未来社会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质量的竞争,因此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化学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如何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综合素质上来。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指出:“化学教学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更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习题教学是化学概念、性质、公式和原理教学的延续和深化,科学地实施化学习题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对发展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化学习题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很多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挫伤了学生做作业和学习化学的积极性;部分教师对学生解题缺乏指导,影响了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优化习题教学势在必行。我在因材施教原则的指导下,运用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理论做了一些尝试。
一、精选习题,优化教学内容。
习题教学成功与否,选题是关键。精心选择例题、习题,不仅有助于学生理顺解题思路,明确解题规范,巩固、复习知识,提高思维能力,而且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将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获。选题主要遵循下列原则。
l、典型性即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选择那些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典型的习题做例题,选择能配合例题的思路和方法的习题作为学生的练习题。
2、阶梯性对于思维跨度比较大的例题,选题设计时应注重知识的梯度,从简单的设问开始逐渐加大难度,最后达到最高点。也就是说利用习题的梯度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得每一层次的学生均能有收获。
比如:高一衔接时,有关溶液的计算有这样一道例题:
例:15。c时,某二价金属硫酸盐饱和溶液的百分比浓度为25%,取足量此溶液加入l克上述硫酸盐无水物,析出3.5克的七水硫酸盐晶体,试确定二价金属的原子量?
这道题对于高一学生来讲思维跨度大,直接求解非常困难,我根据高一学生的情况,设计了以下几个台阶作为此题的六问:
(1)写出二价无水硫酸盐和其七水硫酸盐晶体的化学式。
(2)从析出的晶体看溶液减少了多少克?
(3)上步中减少的溶液和剩余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并加以说明。
(4)减少的溶液,剩余的溶液和原溶液浓度上有什么关系?
(5)求出无水硫酸盐的式量。
(6)确定二价金属的原子量。
这样一步一个台阶跨上去,学生不难最后求出结果,这样的台阶设计,不仅使每一位学生都会产生解题成功的喜悦感,而且暗示给学生一条思考方式,使之思维条理化,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延伸性
习题的延伸性就是习题在知识点或形式上可以进行生长和变化,这样的习题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比如:例题:等物质的量的钠、镁、铝投入到过量的盐酸中,求放出氢气的体积比?
变式一等质量的钠、镁、铝投入到过量的盐酸中,求放出氢气的体积比?
变式二等物质的量的过量的钠、镁、铝投入到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中,放出氢气最多的是哪一种?
变式三将钠、镁、铝投入到过量的盐酸中放出等体积的氢气,求消耗钠、镁、铝的物质的量之比?
通过这样的变化和延伸,会深化学生对钠、镁、铝与酸的反应的理解,巩固有关钠、镁、铝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敛、散思维能力的提高。
4、层次性
对于整节习题课的例题、习题设计,为解决一个问题,可能设计一系列的习题,对于这些习题的设计注重层次性,由简单到复杂,继而总结规律,在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巩固、迁移。这样的习题课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发散性。
二、重视学法指导,发展学生思维,优化教学过程。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凡为教,为了不需要教”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在习题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解题,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使学生“学会学习”上下功夫。
l、指导学法,建立解题常规。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会学生驾驭知识,解决各类问题,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要让学生在解题中学会“方法”。教学中指导他们过好三关,即审题关,解题关,小结关,使他们掌握过三关的方法。
(1)审题过程是一个将生疏问题熟悉化,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的过程,要求他们做到:一读、二标、三理顺。一读,粗读题目,对题目整体有一大致的了解。二标,学生在粗读的基础上精读,标出题目中的关键词,标出有用信息,标出隐含条件。三理顺,一道习题的构成,无非是多个小知识点的组合,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弄清题目涉及的知识点,寻求他们之间的关系,形成正确思路。
(2)解题过程是将思路文字化、条理化的过程。主要是解决从哪里做起与怎样做的问题。具体地说使学生做到三考虑,考虑答题顺序,做到解题过程有条不紊,二考虑每步的理论依据,做到步步“有法可依”。三考虑答案是否合乎情理,做到准确无误。
(3)小结是解题后的总结。善于归纳,善于总结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解题后指导学生总结:①本题考察的知识点。②解题方法有几种,各种方法孰优孰差,哪一种最好。③解题中所暴露出的自己知识上的不足和思路上的偏差。④如果有错,找出原因。
2、习题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创造型的人才,为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要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现代心理学认为,创造性思维是收敛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习题教学过程恰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好时机。
(1)利用多题一解,多题一法,使学生形成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发展学生的收敛思维。
收敛思维是对已知的信息做比较分析,概括出最优方法。用在化学课堂上,对于一些相似问题,反复练习,掌握规律,形成技巧,有助于同类问题的快速解决。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收敛性。
(2)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用,变式习题,巧解巧算,开放型试题等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份。”因此在习题教学中培养和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克服题海战术,减轻学生负担,特别是对培养创造型的人才至关重要。思维定势使学生对面临的问题常常盲目的搬用已有的经验,表现出思维的惰性和呆板性。所以解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模仿、再现开始,在模仿中有所变化,鼓励学生创造新的解题方法,使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侧面进行思考。
三、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优化教学方法。
一个班的学生从知识水平,思维方式,智力水平不尽相同,习题课上要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最大的收获,除了在前述的选题中注重习题的阶梯性和层次性外,在解题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对不同水平的同学提出不同的要求,对那些基础知识扎实,思维宽阔的同学,要求他们达到最高阶梯,解题方法上鼓励创新,鼓励用最简单的方法,以最快的速度解出题目。对基础比较差的同学,则要求他们尽量踏上高一级的阶梯,但要一步一个脚印,至少掌握一种解题方法,并能较熟练的应用这种方法,有精力的话,思考简单方法,练习使用。对中等的学生积极鼓励,使他们尽量登上最高台阶,解题方法上能用较简单的方法,并逐渐熟练。这样每一层的学生均有成功的喜悦,思维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四、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习题教学,优化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现代课堂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具有可操作性强、简捷、直观的特点。习题课上应用这种辅助手段,可提高学生的注意程度,加大课堂密度,增大课堂的可交流性。
l、利用投影仪
投影仪在我们学校比较普遍,每个教室都有,习题课上利用投影仪将题目投影出来,减轻教师的板书工作量,且投影片又具有可保存性,重复使用性。投影片在习题交流上更是快捷方便。
2、利用计算机
用计算机辅助习题课教学的直观性是其他任何辅助手段都不具有的,而快捷的人机对话和动画功能也是任何媒体无法代替的。比如实验设汁和仪器连接的习题课,传统的方式是教师讲,学生想,直观性特别差,效果不好.而利用计算机辅助,对化学软件进行简单的编辑,轻点鼠标,就可将所有需要的实验仪器(比如几套发生装置,洗气装置,收集装置等)摆放到屏幕上,供学生选择,选择错了,仪器安装不上去,计算机还提供简单的讲解。选择正确,仪器就自动连接上去,形象、直观而且有趣。另外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将微观事物宏观化,将学生很难想象的立体结构以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氯化钠晶体中,每个Na+周围有_____个Cl—,每个Cl—周围有______个Na+,NaCl代表_____,距每个Na+最近且等距离的Na+有_____个,距每个Cl—最近且等距离的CI—有____个。前三个空,学生根据课本的内容很容易填出来,而后两个空根据挂图、模型想象起来都非常困难,但利用计算机辅助就容易多了,计算机将氯化钠晶体结构模拟出来,然后将立方体的三个截面表现出来,十二个钠离子(或氯离子)以特殊的亮点表示出来,学生很容易看出。同时也提供给学生一种思考方式,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几年来,我在优化习题教学的研究实践中,深深体会到,优化习题教学,不仅可以将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减轻学生负担,而且可以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最终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