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装置

防止车内起雾,是开外循环还是内循环正确的

发布时间:2024/8/28 13:10:59   
陕西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cgia.cn/news/chuangyi/1669834.html

我发现很多回答都是错的,这些错误的方式不仅无法有效去除车内雾气,还会增加汽车油耗,严重的还会影响驾驶安全,一旦引发交通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绝大部分车主只是把汽车当成代步工具,觉得没有必要去深入研究那些使用率较低的功能。

但是,学会如何正确清除车内的雾气还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每一位合格司机的必备技能。

但是说实话,很多老司机包括车评人都不知道或者不清楚汽车“内外循环”的正确使用方式,甚至拿着错误的使用方式来误导大家,这是无法容忍的行为!

我从事汽车行业工作多年,接下来我将从专业角度出发,告诉大家如何正确使用汽车内外循环清除车内雾气,希望给广大读者带有用价值的信息!

为何车内会有雾气,如何快速有效安全的清除雾气?

九年义务教育毕业的都应该知道水蒸气是会液化的,水蒸气液化的条件有两种:一种是压缩体积(某些气体一定温度<一般为常温,特殊的须先降温再压缩体积>);另外一种是降低温度(一切气体一切温度)。车内起雾主要原因就是第二种车内外温度差引起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雨天起雾

一年四季,只要是下雨天,车内玻璃都很容易起雾,主要原因是因为车内温度高于车外温度。这时候,车子无论是停在室外还是室内,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车内的温度一般都高于车外,不开空调的情况下,冬天能高十几度度,而夏天能高几度。

此时,车内的空气与外界是隔绝的,那么车窗玻璃的两面就会形成温度差,因为玻璃是一个整体,所以当车窗玻璃内侧的空气温度高于车窗玻璃外侧的空气温度时,就会有水汽附着在车窗玻璃内侧,形成雾气,这就是一种物理现象。

原理很简单:热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专业术语就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车内外的温度差越大,水蒸气的液化现象就会越严重,例如夏天的下雨天,车内温差相差不会太大,那么车窗上就会形成雾气;而冬天车内外温差较大,特别是开了暖气之后,那么车窗就会形成小水珠。这都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2、冬天起雾

冬天起雾的原因与雨天起雾的原因是类似的,只不过下雨天还有湿度较大的因素影响,冬天车内温度远高于车外温度,所以冬天起雾则是单纯的水蒸气液化现象引起的。冬天的水汽主要来源于人体呼吸、汗液蒸发。

了解了车内起雾的原因之后,我们就要学会如何利用物理知识正确除雾气

行车过程中,车窗内部起雾是非常危险的,它不像车窗外侧起雾,可以通过雨刮器清除,车内起雾不仅清除起来麻烦,严重的还会影响驾驶员行车视线,增加视觉盲区,导致驾驶员无法及时观察道路情况,一旦发生危险情况,就会导致处理不及时,发生交通事故。

错误的做法:部分车主会在车内摆放一块抹布,如果遇到车内起雾,就会使用抹布擦拭,这种方式治标不治本,只能临时应急使用,而且维持的时间较短。它没有办法消除车内外的温度差,擦掉了的雾气、水滴过一会又会出现,一边驾驶、一边擦拭玻璃本身就是非常危险的行为,严重影响驾驶安全。

方法一、打开汽车外循环除雾

原理很简单,既然车内外有温度差,那么打开汽车外循环之后,可以使得车内外温度差降到最低。打开汽车外循环之后,车内外的空气就会流通交换,同时温度也会进行交换,等到车内外温度趋于平衡之后,车内玻璃上的雾气就会逐级蒸发小时。

优点:操作简单、比较省油,不影响汽车动力。

缺点:除雾时间较差,玻璃上的雾气可能会形成小水珠停留在玻璃上。此外,对于开了冷、暖气的情况下不适用。

方法二、A/C功能除雾法

1、冬天开暖气的情况下,打开A/C功能可以有效去除雾气

有人可能会疑惑了,A/C功能明明是空调制冷,打开之后不就开始吹冷气了吗?实际上,只要你空调开的是暖风,那么就算打开了A/C功能,空调出口风吹出来的还是暖风,而且A/C的除湿功能还依然有效。

如果遇到雨雪天气,车内外温差较大,且湿气很重,开暖风很可能会引起车窗起雾,这时候打开A/C功能就能有效去除雾气了。

因为车载空调不光有制冷功能,还有除湿的功能,有助于降低车内的湿度,以及车窗上面的雾气、冷凝水以及冰霜等。

当A/C功能被开启时,空气中的水分会经过蒸发器,这时候水汽遇冷液化成水滴,并通过排水管道排出车外,所以空气经过这样一层过滤之后,车内空气的水蒸气含量也就降低了,这样吹出来的暖风不仅干爽、舒适,而且还不容易引起车窗起雾。

2、夏天开冷气肯定要打开A/C功能

上面也说过,A/C功能不光有制冷功能,还有除湿的功能,能够有效降低车内的空气湿度,这也是为什么夏天开冷气车内也不会产生雾气的主要原因。

优点:除雾速度较快,不会复发,有利于行车安全。

缺点:开冷气会增加油耗,影响汽车动力,空调关闭之后雾气还会再次形成。

方法三、部分汽车自带除雾功能

不同品牌车型有所区别,但是前挡风玻璃的除雾功能基本每辆车都有,按钮的样式就是一个前挡风玻璃的标志,然后加上三条波浪曲线箭头,表示吹风的方向。

前挡风玻璃起雾时,一定要要开启吹前挡风玻璃的出口风,这点很重要,而且雾气没有清除掉之前,不要行车,至于旁边的四个车窗的玻璃雾气,只能靠车内空调进行除雾了。这种方式除雾是需要时间的,可以先用抹布将雾气擦拭掉,然后在开启空调和前挡风玻璃出风口,这样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不同除雾方法,还要采用对应的空气循环方式,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开启空调的时候,建议打开内循环。

主要是就为了防止车内外空气流通交换,使得A/C除湿功能下降,增加除雾的时间和降低除雾的效果。

如果错误打开了汽车外循环,不仅会降低除雾效果,还会造成汽车油耗增加。

以上三种方式,只是高速广大车友原理,希望车友们可以根据具体环境使用对应的除雾方法,在实际驾驶中,其实没有这么多麻烦事。

搭载手动空调的汽车,可以打开前挡风玻璃除雾功能,手动把风速调大,并打开A/C功能,将温度调低,就样就可以起到快速除雾的作用了,原理就是A/C除湿法。

搭载自动空调的汽车,按下前挡风玻璃除雾按钮,出风口风量就会自动开启到最大,并且自动开启外循环功能,就可以实现快速除雾了。

其原理就是将A/C除湿功能和外循环除雾法结合起来使用了,除雾效果较好。

如果遇到雨雪天气,汽车前后挡风玻璃以及后视镜会残留很多水滴,这也会影响驾驶安全

如果车子带有后视镜加热功能,那么可以开启该功能,该功能可以通过加热后视镜里面的电阻丝,使得后视镜玻璃温度升高,快速蒸发表面的水汽。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功能是有局限性的,那就是如果遇到大雨天气,那么后视镜的加热功能就显得比较鸡肋了,没有办法完全蒸发雨水。此外,后视镜加热功能和后挡风玻璃加热是联动的,而且后视镜加热”的标志和“前挡风玻璃”的标志非常雷同,“后视镜加热”的标志是长方形的,而“前风挡除雾”的标志是扇形的,都带有三条向上的波浪线箭头,使用之后记得关闭。

汽车没有后视镜加热功能如何除雾、除水滴?

如果你的爱车没有后视镜加热功能也没有关系,往后视镜上涂抹肥皂水,这样就会在玻璃表面形成一层防水膜,这种方式成本低,缺点就是需要经常上肥皂水,保持时间较短。

还有一种比较长久的方式,就是购买后视镜防雨膜,这种防雨膜效果极好,价格便宜,一般十几块钱就能搞定,而且能够维持很长时间。

什么是汽车内外循环,如果正确使用汽车内外循环?

汽车空调的内、外循环其实非常好理解,顾名思义,内循环就是指空气只在车内进行循环流动;外循环则是指车内和车外的空气会进行交换流动。车载空调的这两个循环功能只能二选一使用。

内循环的时候能够隔绝车厢外部的空气,阻止较差的空气进入车内,而外循环则正好相反,将外部的新鲜空气吸入车内,替换车内的浑浊空气。

这时候就有人要问了,既然内、外循环都是可以随便使用的,那么为什么还要分内、外循环呢?

这其实是为了满足不同的用车情况。例如夏天的时候,车外温度比车内温度高很多,如果这个时候开启外循环,则会把外面的热气吸入车内,这样就会影响空调的制冷速度和制冷效果,从而加大油耗和降低空调的使用体验。

同理,在冬天的时候,由于车外的环境较冷,想要快速地将车内的温度提升上来,那么就需要开启内循环,因为车内空气数量是一定的,重复加热这固定的空气会使得温度上升得更快,如果开启外循环,那么吸入的空气较冷,也会影响空调的制热速度和制热效果,从而加大油耗和降低空调的使用体验。

所以,设计内、外循环系统是为了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和节约能源。

长途驾驶的时候,不要一直开着内循环,否则会有安全隐患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内循环的原理,内循环是通过鼓风机吹动车内的空气,车内的空气只能在车厢内部进行打转。然而无论是制冷还是制热,都不会改变车厢内的空气成分的含量,问题就出在了这里,我们人每次呼吸都会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正常环境下的二氧化碳浓度约为ppm,在空气不好的地方,例如室内、隧道内,这一数值大概是ppm,而在户外郊区、山区,这一数值在ppm左右。

有数据显示,车厢内如果完全使用内循环系统,大约一个小时之后,原本只占空气含量0.03%的二氧化碳,在极短的时间内浓度会提高多倍。这时候车厢内的二氧化碳浓度高达000ppm,已经增加到难以想象的水平。

我们知道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但是长期使用内循环使其浓度提高了多倍,二氧化碳含量的提升,也预示着氧气的含量在降低。氧气含量的降低会使人出现眩晕、沉闷、犯困、疲劳等等情况。很多跑长途的人都会发现,我坐在车里也就是指踩油门,把把方向盘,但是开着开着就容易犯困,包括乘车人员也是,这其实就是因为车内空气氧含量降低导致的。

因为内循环无法使车内交换外部的新鲜空气,所以使用时间不宜过长。对于长途驾驶的人来说,长期开内循环更加危险,容易造成犯困、疲劳、注意力分散等问题,更加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那么如何正确使用内、外循环呢?

高速长途驾驶我们要学会内、外循环模式的切换。在夏天使用制冷模式的时候,一开始我们先使用内循环将车内的温度迅速降下来,然后我们就可以随意使用内循环或者外循环了,当然如果内循环时间超过了30分钟,那么最好开启外循环5-10分钟左右,将车内的空气和外界进行一个交换,降低二氧化碳的浓度,提高氧气的含量,防止犯困、疲劳的情况出现。

在冬天使用制热模式的时候,我们在冷启动热车的过程中,不要着急打开空调,等水箱的温度升高之后,再使用内循环快速提高车内气温。当水温表达到中线位置之后,就可以开启外循环了,因为这个时候的水箱水温已经达到了摄氏度,瞬间加热外部的低温空气问题也是不大的。当然,在我国一些北方地区,因为气温很低,开外循环制热效果会降低,所以还是建议使用内循环,每隔30分钟开一次外循环换气比较好。

总之,内循环因为无法和外界交换新鲜空气,不建议使用时间过长,不过如果长期开启外循环,则油耗会增加,所以建议大家还是内、外循环切换使用是最好的。

想要车内空气质量好,那么必须勤换空调滤芯

无论是内循环也好,还是外循环也好,开启之后,空气都会通过空调滤芯,空调滤芯的质量和状态决定了车内空气的质量。

空调滤芯的价格在30至元左右,其实不贵,但是很多车主在车子做保养的时候,为了省钱,只是将空调滤芯进行简单清理,就继续使用了,其实空调滤芯里面的化学物质是有使用寿命的。

即便将表面的灰尘、杂质清理掉,里面的化学过滤物质也会寿终正寝,过滤能力就会大打折扣,无法有效过滤掉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就失去了原本过滤的功能。

为了保证车内空气质量良好,就要勤换质量好的空调滤芯。

汽车空调滤芯的更换周期一般是一万公里,正常会选择在春季的时候更换,空调滤芯经过去年夏季和冬季的使用,继续使用效果会下降。汽车空调滤芯具有以下作用:1、分隔空气中的粉尘和PM2.5等固体杂质;2、吸附空气中的水分、汽车尾气、异味、二氧化碳;3、保障驾乘室的空气清洁,不滋生细菌等。

写在最后

虽然说车子只是代步工具,完全没有必要把它当成宝一样供着,但是学会一些实用的小常识,确实能够提高行车安全以及用车体验。

车内起雾看似是一件常见的事儿,但是如果处理不好,还是会引起严重的安全隐患。

希望广大车主不要嫌麻烦,学会正确除雾,学会正确使用车载空调,学会正确使用内外循环,不仅提升了驾乘舒适性,还是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负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691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