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操作装置 >> 操作装置资源 >> 我从基层来齐鲁石化于江涛27年不懈奋斗,
记者李梓博通讯员刘芳芳
钻研技术、研发创新……是于江涛的日常。
过去的27年,他日复一日,从基层做起,点滴积累,从一名技校生,成长为技术“大咖”,并荣获全国劳模。
对于被推选为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他显得很平静。
翻看他的履历,记者发现,这名曾经的技校生迸发出了大能量:6年完成课题多项;获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累计创效过亿元;利用业余时间完成装置3D建模,独创虚拟生产装置模拟系统;开设“劳模课堂”多场,培养出多名专家和技术骨干……
而他也被多项荣誉加身,先后荣获齐鲁石化“十大杰出青年”、“劳动模范”,山东省“青年岗位能手”、“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全国首届“十大创新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
“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党员,能当选党代表,担子更重了,我将继续把奋斗和创新融入到工作中,尽己所能为齐鲁石化发展奉献力量。”于江涛这样说。
技校生的蜕变
17岁那年,于江涛从技校毕业进入齐鲁石化工作。
炼油行业人才济济,无论拼学历还是论经验,那时的他都得“靠边站”。
初入岗位的他,也因此一度陷入迷茫。这时,同为“石化人”的父母给予了他鼓励和信心。
于江涛的父母,是齐鲁石化第一代建设者,他们在荒山野岭上手拉肩扛建成了炼油厂。
接过父辈的“接力棒”,于江涛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我这一棒,不能差。”他暗下决心。
常减压装置是原油入厂的第一关。这个装置自身吃“粗粮”,加工原油为下游产“细粮”,是个“难伺候”的装置。
“装置设备多、流程杂,光换热器就有多台。”于江涛说,很多时候,置身装置中的他们,压根“看不到天”,因为管廊纵横交错。
为吃透这样的装置,于江涛铆足了劲儿。有时下了班也不回家,在现场一泡就是三四个小时。
没多久,进厂时还犯难的于江涛变成了同事眼中的“活流程”。
这背后的付出,只有他自己知道。
7年,在山东省举办的青工职业技能大赛上,于江涛一举夺得“常减压蒸馏操作工”和“计算机多媒体操作员”两个项目第一名。
8年,齐鲁石化新建万吨/年常减压装置提上日程。
于江涛被抽调参与新装置的建设开工。作为企业方的技术负责人之一,他在初期主要负责审核设计图纸、现场施工检查监督以及编写操作规程、装置投料开工方案等工作。
面对多张图纸,于江涛吃住在现场,争分夺秒。
这期间,他发现多项设计漏洞,并火速整改,为新装置中交赢得了时间。
装置一次开车成功后,于江涛更加清楚装置要想开得稳、跑得快,优化创新的脚步永远不能停。
装置稳定后,他逐渐摸透了减压塔的“脾性”,并带领团队实施抽真空改造,实现蒸汽节约最大化,第一年就节约了0余吨蒸汽,大大降低了成本。
创效过亿元
经过多年磨练,于江涛已经成为齐鲁石化技术能手。
年,于江涛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
至此,于江涛有了更大的创新平台,每月两次技术攻关,围绕生产问题开“诸葛亮会”,深入装置现场破题解惑,成为于江涛的“规定动作”。
期间,于江涛更是主张首创原创,“既然是攻关,就一定要解决瓶颈问题,为企业带来真金白银。”
“强将手下无弱兵”。于江涛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成员,也都成了常减压专业的“大咖”。
炼油厂第四常减压装置电脱盐运行效果差,能耗高,影响装置稳定运行。
怎么解决?于江涛一直苦苦思索,并下定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
他组织工作室成员查找原因,开展技术攻关,制定了改进方案。方案实施后,电脱盐罐运行稳定,四常装置电脱盐罐7台变压器实现档位下调一档,降低了电耗,短时间内实现节电60余万千瓦时。
而这仅仅是于江涛技术攻关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于江涛劳模创新工作室累计完成攻关课题多项,获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和40多项荣誉,累计创效过亿元。
不仅如此,于江涛还大胆打破厂际界限,和下游装置开展互动,与兄弟单位联盟攻关,为破解生产难点和技术瓶颈共商点子、共谋高招,比如牵头和烯烃厂创新工作室联合攻关,解决了脱戊烷油非芳含量高、溴价高等生产瓶颈,成功实现了两套装置双赢。
另一方面,其工作室成立8年来,于江涛开设“劳模课堂”多场,吸引了一大批员工积极参与。
在他的指导和带动下,多名工作室成员成长为集团公司专家,很多转岗员工也成为了岗位技术骨干。
十年“一剑”
既有的成绩,并未让于江涛停止攻关创新的步伐。
对于炼化行业来说,装置里的重要设备,职工平时很难看到里面的详细构造。
他们除查初始设计资料外,就只能待几年一次的大检修时才能一窥究竟。
能不能让员工随时看到装置内部结构?想到这里,对每一条管线、每一台设备都如数家珍的于江涛,一下子兴奋起来。
于江涛自己也没想到,这个闪念几乎占据了他10年的业余时间。
期间,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flash制作的于江涛找来了四常装置建设时和近年来所有改造过的流程图,自学3D绘图和动画制作软件。
10年的时间,凭着一股钻劲儿和韧劲儿,他绘制了0多个阀门、多米管线、多个塔器、几十万个内构件,录入了几百万个数据。
就这样,他硬是把整套常减压装置完整、准确、立体化的呈现出来——工艺流程、物料走向和设备管线内外部结构一目了然,各类机泵参数、管线材质等数据一应俱全。
于江涛没有止步,又用了一年时间将VR虚拟现实技术与3D模型结合,开发出了虚拟生产装置模拟系统,为生产优化、设备维护、员工培训闯出了一条新路。
而这一系统也成为中国石化系统内首个由员工自主研发完成的虚拟现实项目。
“这项工程如果交给专业公司去做,至少需要投入几百万元。”齐鲁石化方面称。
近年来,有不少企业向于江涛伸出了橄榄枝。但是,于江涛27年来始终坚守在一线岗位。
“为国家工作、为石化事业付出,我成就感和幸福感无与伦比,这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于江涛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