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操作装置 >> 操作装置资源 >> 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典型案例之灼烫事故鲁人
灼烫类事故是《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中规定的二十类事故类别之一,也是制浆造纸企业比较常见的事故类型。之所以说其比较常见,其一是由于制浆造纸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灼烫类事故危险源种类多而且分布范围广,其二是由于员工在设备操作和检维修作业过程中接触频繁而且不易配戴个人防护用品,造成员工直接暴露在灼烫风险下的概率高。灼烫类事故轻则造成皮肤损伤,重则出现器官类损害严重时导致死亡类事故。下面,笔者就结合制浆造纸企业典型事故案例和安全生产工作实践,针对灼烫类事故进行风险分析并提出具体的安全对策措施。
一、造纸企业灼烫事故风险分析
(一)灼烫事故分类
灼烫通常包括接触火焰烧伤、高温物体(固体、液体、气体)烫伤、化学(如酸、碱)灼伤及其它物理(如电焊光、放射性物质)性烫伤,但是并不包括电灼伤和火灾引起的烧伤。GB中规定的二十类事故类别是按照事故原因分类的,电灼伤是触电类型之一,属于触电类事故;火灾烧伤则属于火灾类事故。
(二)灼烫风险分析
由于制浆造纸原材辅料、工艺设备和参数等生产工艺需要,制浆造纸企业发生灼烫事故风险包含了高温物体烫伤风险、化学性烫伤风险两种主要类型。
1、高温物体烫伤风险
在制浆及其造纸生产过程中,蒸汽是必不可少的主要能源之一,化学浆制造需要采用蒸汽加压蒸煮原料,而纸机烘缸更是以蒸汽为唯一的换热能源。制浆造纸蒸汽使用压力一般在0.3-0.8mpa,饱和蒸汽温度-℃之间,过热蒸汽更是高达℃以上。高温蒸汽以及管道、容器构成对周围员工灼烫风险。
纤维浆料在蒸煮容器内时温度高达-℃,喷放时呈现流液体状,温度仍达90℃以上,在氧漂段温度高达℃以上;清洗浆料后产生的黑液温度高时可达80℃,而且含有残留化学蒸煮液。高温浆料和黑液以及管道、容器构成对接触人员灼烫风险。
制浆及造纸余热回收、蒸汽冷凝过程中产生的热水以及管线、容器也构成对周围接触人员的灼烫险。这些设备主要包括制浆车间蒸煮工段余热回收装置、热水罐、抄纸车间汽水分离器、造纸烘缸冷凝水排放装置、分汽包排污管线等。
表一高温物体烫伤事故风险分析表
2、化学性烫伤风险
制浆造纸化学品储存容器、输送管线以及加注操作作业都可能对周围危险区域内员工造成灼烫风险,这些化学品主要包括蒸煮液(如NAOH、NA2S等)、盐酸、杀菌剂等。化学品主要作用于接触者皮肤,容易造成皮肤烫伤,如果飞溅到身体敏感器官,可能导致器官性功能损伤。而且,有时化学性灼烫和高温物体灼烫同时发生,比如高温蒸煮液灼烫伤,对人体的伤害更加严重。
表二化学品烫伤事故风险分析表
二、造纸企业灼烫事故典型案例
(一)7年5月14日21点左右,山东省某造纸厂制浆车间漂洗工段停机清洗,车间操作员工孙某(化名)配戴耐酸碱手套从盐酸吨桶内接盐酸往手提塑料桶内盛装,另一员工周某(化工)在现场监护,孙某使用快餐杯作为中间工具,在接满快餐杯往手提桶内倒时,杯子碰到桶檐儿上,杯中盐酸飞溅到未采取眼部防护的孙某眼睛里,孙某立即被周某带到清水医院治疗,经检查幸未造成严重伤害。
(二)年9月3日17时左右,山东省某知名制浆造纸企业制浆生产线拆除蒸煮车间喷放区浆渣罐,该浆渣罐已经连续多年未使用,但是与临近浆管线相连通,维修工张某(化名)、赵某(化名)到达现场后,首先清除连通浆渣罐的浆管线,但是作业前未确认浆管线阀门是否关闭,当赵某使用气割清除掉管线法兰最后一个固定螺栓时,法兰口突然喷出热浆料造成赵某烫伤,经诊断造成其全身80%左右灼烫伤。
(三)年5月31日22时左右,江西省某知名制浆造纸企业BTMP(漂白化学机械浆)生产线出现木片泵缓冲槽溢流管堵塞,热水以及木片从排气管排出,车间领导安排值班长王某(化名)查明原因,并疏通溢流管。王某到达现场后,在未确定木片堵塞位置的情况下,联系工作人员在溢流管上盲目开孔,在未开启木片缓冲槽排污阀、未确认缓冲液位的情况下,通过开孔用钢管向上疏通溢流管道,在溢流管内木片疏通瞬间,上部堵塞的热水(80℃以上)顺疏通开孔处涌出喷射到王某身上,造成其全身78%热水烫伤,送医院治疗十余日后死亡。
三、造纸企业灼烫事故安全防范对策措施
结合造纸企业发生的以上灼烫事故典型案例,特提出以下安全防范对策措施:
(一)组织开展灼烫事故风险点识别与管控。
结合近期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以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为工作基础,以“顶层设计”指导和全体员工参与为主线,组织开展“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工作。全面深入识别出各类事故风险点,制定出具体的管控措施,明确管理责任人,同时,以此为基础组织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配套管理制度以及隐患分级台帐、隐患整改销号记录等过程记录文件,使各类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改变以往“头疼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推动企业安全生产工作长治久安。
(二)重点规范管理灼烫风险介质输送管线及存储容器。
制浆造纸企业灼烫事故风险点分布范围广,总体数量大,无论是日常操作还是设备正常检维修都不可避免的需要接触这些危险源,针对存在灼烫风险的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是避免事故发生的最可靠方法。第一,建立安全巡查机制。采取岗位点检结合定期巡检的方式,加强对管线和容器的安全检查,建立检查记录。第二,高温压力管道和压力容器属于特种设备范畴的,必须依法办理注册登记和定期检验,安装施工委托有安装资质的单位施工,严禁盲目改装改造。第三,高温表面必须安装符合标准要求的保温隔热材料,防止接触人员造成表面烫伤。第四,化学品储罐设置高低液位报警及安全联锁装置,设置温度、压力、液位现场显示及远程显示控制装置。化学品储罐及管线材质应符合化学品理化性质,采用耐腐蚀材质或衬里。
(三)检维修作业要研究作业方案并执行“挂安全牌”规定。
在对掌握的制浆造纸企业灼烫类事故进行统计分析时发现,绝大部分灼烫事故受害者是在现场进行设备检维修的作业人,这些作业人或者不了解作业设备存在或连通高温介质,或者在明知道作业设备存在高温介质情况下盲目作业,共同点是都没有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所谓“挂安全牌”管理,就是断开与作业设备有关的能源,无论是电源、介质源、汽源等都要断开与其相关阀门并上锁挂“有人作业,禁止合闸”安全牌,蒸汽管道必要时加盲板封堵。检维修作业前,作业负责人要与作业人全面熟悉所作业设备存在的事故风险,讨论确定具体作业方案。
(四)现场设置规范的安全警示标识和风险告知。
知道生产作业现场及作业过程中可能接触到的危险危害因素是法律法规赋予员工的权利之一。企业应依据GB-8《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标准规范规定,在存在灼烫危险的部位设置醒目的安全标识,提醒、警示周围员工现场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禁止无关人员靠近较大风险区域,指示作业人员配戴必须的防护用品。同时,依据风险辨识结果在风险点周围设置风险告知,告知现场存在的事故风险、可能造成的后果及紧急处置措施。
(五)组织开展灼烫类事故安全知识培训。
针对灼烫类事故风险,搜集整理有关灼烫事故案例、职业健康、风险识别、个人防护用品、应急处置等安全知识,组织岗位员工及可能接触灼烫事故危险源的其它员工进行专门的安全技能培训。通过形式多样的安全警示教育和安全知识培训,使员工真正了解灼烫事故的危险性和特点,知晓灼烫事故危险源种类和危险部位,能够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并且,熟练掌握运用安全作业基本防护措施。
(六)配备并监督员工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劳动防护用品是保障员工作业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最后一道屏障,企业应严格按照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为接触职业危害的员工配备必须的个人劳动防护用品,严禁以金钱补贴形式代替发放劳动防护用品的违法行为。针对可能接触灼烫事故危险源的员工,应给予配备防护面罩、防护眼睛、耐酸碱手套及胶靴等个人劳动防护用品并且指导、监督员工正确配戴和使用,同时,应设置洗眼器、清水管、沐浴间等劳动卫生安全设施。
四、灼烫事故现场应急处置
灼烫事故发生后,切忌慌乱,可以采取以下处置程序紧急处置:
1、报警。事故现场人员发现事故后,立即拨打请求医疗救援,并呼喊周围人员协助救援。
2、受害人员急救。依据伤情,对受伤部位现场紧急处置。立即将受伤人员引领至最近清水管或沐浴间处,冲洗灼烫伤部位至少15分钟。冲洗后,小心小心脱掉贴身衣服、首饰等物品。使用干净的或无菌的纱布或棉质的布类轻轻覆盖于伤口,减少污染和刺激。
3、现场勘察。发生人员跌入热危险源容器内或作业时误开启热源,应立即就近采取紧急措施,关闭热源阀门,再对人员进行抢救。
4、注意事项。第一,清水冲洗时,在人体可以耐受的前提下,水温越低越好。第二,面积大或年龄小的人员,可减少冲洗的时间,防止体温下降过度。第三,弱酸弱碱烧伤,应立即用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伤口;强酸强碱烧伤,应用清洁的干布迅速将酸、碱蘸干后,再用流动的清水彻底冲洗受伤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