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操作装置 >> 操作装置资源 >> 邓清明太空摄影鉴赏,发现一细节,我国航天
最近,网上公开了神舟十五号航天员邓清明在天宫空间站执行任务期间,用单反相机拍摄的一组出舱照片,细节相当清楚,从画面上判断,拍摄位置应该是在天和核心舱舱内。而其中一张照片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一名航天员在出舱活动中,双手离开了扶手,完全漂浮在太空中,仅靠两根安全绳维持与舱体的连接。
张陆松开双手了从航天员所穿的蓝色舱外服来看,他应该是张陆,很多人以为这是我国航天员首次展示类似的画面,但实际上,早在神舟十四号任务期间,航天员蔡旭哲第一次出舱出动的时候,就曾松开双手长达20分钟,进行舱外救援验证,期间始终没有用手扶一下舱壁。
动画模拟,目前还没看到真实画面而在国际空间站,由于已有多次出舱活动,宇航员的动作更为大胆,双手离开舱体已经成为日常操作。冷战时期,苏联宇航员甚至松开过安全绳,而在年4月7日,年2月7日和同年的2月9日,美国宇航员曾三次测试无绳载人机动装置,期间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无系绳舱外活动,时间长达4个小时。
MMU太笨重了目前,美国宇航员有两种无绳载人机动装置,一个是著名的MMU喷气背包,它重千克,主要是通过24个喷嘴喷射氮气来获得推力,仅氮气罐就重5.9千克,一共有两个,能够支撑宇航员无绳飞行6个小时,可以通过这些氮气,来调整自己的方向和推力大小,以最高每秒25米的速度,飞抵特定的位置。美国宇航员曾多次使用它,徒手抓住了飞行中的卫星,将它们拖入航天飞机的货舱进行维修。
真徒手抓卫星而现在美国宇航员使用的,是一种轻巧得多的SAFER装置,每次出舱的时候,它都被安装在舱外服背后的尾部,仍采用喷气推进,但不再离开安全绳,只是起到辅助作用。同样,苏联自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也投入使用过一种YMK无绳装置,在“和平号”空间站的建设以及“暴风雪”航天飞机上,都有它的影子。
SAFER装置装在舱外服背后的尾部安装过程,是每次出舱的标配问题来了,我国为什么没有研制这种无绳机动装置呢?实际上,肯定在研制,只是目前还没有曝光而已,而且这种装置并不绝对安全,美国的研究发现,如果飘走的速度大于13米每秒,或者25米每秒,喷气背包就不能把宇航员重新送回航天器,可能就真的要永别了。
飘走速度太快,可能真就永别了因此,现在美国又回到了安全绳的老路上来了,不过,它除了采用和中俄类似的软质安全绳之外,还有一条长达26米的可伸缩式钢绳,这条钢绳抗拉强度高达1吨,一方面如同婴儿的脐带一样,为宇航员的生命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则大大拓展了宇航员舱外活动的范围、速度和效率,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这跟钢丝绳很好,拉得远,还不羁绊而中美目前广泛使用的,还有机械臂辅助出舱,这个比喷气背包更为安全,而且活动范围也很大,以我国为例,主机械臂10米长,小机械臂5米长,两者组合起来,就有15米长,算上两个方向,就是30米,基本上能够覆盖整个空间站,未来甚至还有智能机械臂、小型载人和无人出舱机器人等。
邓清明拍费俊龙使用机械臂辅助出舱大小机械臂级联邓清明拍摄当然,喷气背包也不能荒废,MMU虽然现在有些没落,但SAFER一直都在使用,是西方宇航员每次出舱的标配,而且未来在月球、火星等星球上,它依然会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继续加大对这一领域的投入和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