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操作装置 >> 操作装置优势 >> PFMEA分析时作业要素只需分析到4M,
编者荐语:
4M:人、机、料、环详解。
以下文章来源于鲜万世质量频道,作者Martin鲜万世
PFMEA分析时作业要素只需分析到4M,还是要进一步细化?
作业要素是结构树的最低层次,是可能影响过程步骤的潜在原因,包括了人、机、料、环的类别,每一个类别还需要细化,为功能与失效原因提供基础。
话说前两天有朋友在群里问,在PFMEA分析时,如何保证作业要素识别完整?作业要素包括人机料法环,还需要细化吗?有人认为,机包括了工装、夹具、模具等,需要细化。但也有人认为,没有必要细化,在功能分析中细化就可以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争论呢?鲜老师你怎么看?
先说我的观点,我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争论,原因没有搞清楚什么是作业要素?作业要素是结构树的最低层次,是可能影响过程步骤的潜在失效原因,包括了人、机、料、环的类别,每一个类别还需要细化,其中机器,是设备、工装、夹具、模具、刀具等类别的总称,我们需要对第一个要素进行分解,比如焊接过程,作业要素只是写设备,是没有意义的,而且不利后续的失效原因分析,应分解为焊接机、焊接夹具、电极头等。所以鲜老师建议作业要素分解地越细,在失效原因分析中得到的原因就越具体,越完整。
PFMEA分析的第二步,结构分析,识别分解制造过程,将过程分解为过程步骤和作业要素,使用过程流程图和结构树图来完成结构分析,为功能分析提供基础。
将过程步骤分解为作业要素,作业要素是结构树的最低层次,每一个作业元素是一个主要类别的名称,是可能影响过程步骤的潜在原因,由4M来确定,一个过程步骤可以分解为多个作业要素。
4M包括机、人、材料、环境。机器指的是设备、工装、夹具、模具、刀具等类别的总称,人指的是生产的直接人员,材料是间接材料,我们默认上工序提供的物料是合格的,如机加工的切削油,热处理中的淬火液。环境指的是空气的温度与温度。其它类别不限于方法(工艺参数),测量等。
机器是指设备、工装、夹具、模具、刀具等类别的总称,要作业要素分解时,应尽可能的分析直接作用于产品的那些装置,这些都是影响到产品特性变差的原因。如注塑过程,自动注塑这个过程步骤要再进一步分解到作业要素,包括注塑机、模具、机械手、模温机等。产品有划伤可能来源于机械手夹具上的毛刺、吸盘异物等导致的,产品的尺寸偏差可能来源于模具的磨损、间隙等问题导致的。
人是指生产中直接作用于产品相关的人员,如操作工、检验员、调机员等,这里没有车间主管、经理等管理干部。比如烘料,调机员将工艺参数调错了,或调取了错误的程序,都会导致烘料的含水率不足或过烘等不良。而操作工在加料时,混入了杂质,都会导致最终的产品上有黑点等外观不良。所以这里人“人”也不仅仅只是操作工,还应包括检验员、调机员、保养工等。
料是间接物料,不是直接物料,如有兴趣可以查看我的以前的一篇文章,《为什么PFMEA原因分析中的“料”是间接物料?不是直接物料?》,我们默认上工序提供的物料是合格的,但要特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2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