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新型智能存伞架
摘要:去年2月份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人们更加注重消毒和卫生,人们担心感染病毒,害怕接触物体,但现在配钥匙的存伞架使用时显然不能完全避免接触,而且如果钥匙不慎丢失,就会无法取伞。为此,我想到发明一种非接触式的存伞架,我们只需要操作智能手机,扫码,存伞架的锁扣就会自动上锁,人们可以轻松完成存伞、取伞操作,装置还可以吹出热风,将雨伞烘干。我的作品功能上比现在的存伞架更加完善,智能程度较高,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卫生、安全。
这是个典型的现有产品“魔改”的课题,这类魔改课题在工程方面经常获奖。基本上就是传统机械升级为电子信息化。非常注重实用性,课题的完整度也非常高,从一般的科创评审打分来看,很容易拿到好名次。另外,啥是存伞架?就是下面这个……
继续言归正传,工程类课题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如果是纯机械工程,这种需要一定的工程技巧,对老师的要求稍高,花费的时间也更多。毕竟机械连动要么靠经验,要么靠计算,更需要很多的时间去基础加工;如果是电子工程,那么千万别自作主张找一个新的应用场景去创新,最好就是利用身边的一些传统物件,进行电子化魔改。
这是因为电子工程类往往都是商业产品的二次升级,既然是商业产品,脱离不开“市场接受程度”,否则,评审就会思考“这个有什么意义?”。商业产品没有涉及到的,要么是根本没市场,要么就是有其他因素导致这个技术没法市场化。
要知道,任何一个行业的技术储备,是在市场应用前几年甚至几十年就开始的,没有实施,只是因为很多因素制约。
从获奖来说,我们必须在基础设计时,排除有些评审时可能发生纠结的点,不去触碰。除非你真的灵感爆棚,想到一个非常好的创新点,让人一看就觉得“万事俱备,只欠你做出来了”。
案例2:一种旋转式自带收缩吸管的新型饮料杯
摘要:人们日常生活、外出活动需要补充水分,目前市场上有许多饮料杯深受人们喜爱,但是这些饮料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饮料杯的吸管外置、盖帽容易断裂、瓶口大面积暴露空气分段时间饮用会有二次污染问题,一次性饮料杯使用还有增加固体垃圾、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问题等。我研究旋转式自带收缩吸管新型饮料杯主要有杯体和旋转式收缩吸管瓶盖两部分组合用3D打印而成。旋转式收缩吸管瓶盖设置了瓶盖旋转盘带动内齿轮环转动,使内齿轮环在底板上作平行移动,带动伸缩吸管在套管内伸缩,当瓶盖旋转盘顺时针方向旋转时伸缩吸管伸出瓶口,当瓶盖旋转盘逆时针方向旋转时伸缩吸管回缩到瓶内。旋转式自带收缩吸管饮料杯采用瓶盖旋转盘顺逆转动实现了自带吸管的伸缩移动,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外出活动方便使用、方便携带、卫生安全饮水需求,为居家休闲生活、休闲活动带来便捷、实用的选择。
为了延续上面的话题,我又要来一份纯机械类课题。要知道,纯机械类课题的创新性往往能优于纯电子工程。毕竟机械传动的工程量要大于纯电子工程,除非,你是个“流水线”爱好者……喜欢电子工程+机械工程的组合,给自己找非常大的工程量。不过,不要认为组合就能拿奖,组合的侧重点很重要,在专业的工科评审面前,尽量不要班门弄斧,容易成为走钢丝的课题。为了取巧,导致一个老问题(致命三连):
做这个有什么意义?现成的产品哪不好了?都是成熟技术,你觉得那些企业为啥不用?(重点问题)这个案例就是非常好的纯机械工程,从生活出发的课题,解决自己实际生活的问题,怎么样都不会走钢丝。不过,这个课题创新性不太高,因为我小时候就用过这种随身挂杯……好像是肯德基儿童套餐里的?
超感头盔
摘要:用雷达侦测周围的信号,通过中央处理器处理后通过振动等模式反馈给人体。反馈模式随侦测信号线性变化,可以让人感知距离,速度,方向,设置颜色。整套装置体积紧凑,整合在一个头盔上,无需繁琐佩戴。不仅可以协助盲人活动自如,还能让健全人在黑暗环境下活动。由于探测范围比双眼视野还大,还能大大拓展感知范围。
说实话,走钢丝了,因为这种属于新应用场景,容易有致命三连的翻车问题,同时,社会面影响面又很大,综合起来,就存在两种态度。
1:致命三连2:工作量挺大,看起来挺认真,要么给一个过得去的分数吧?事实上,这就是个典型的Arduino或相似的单片机套材课题,简单的射线信号检测,转为振动信号输出的模式。正常情况下,学生们可以使用例如入门级别的mixly的图形化编程程序制作。
特别适合入门初学者,整套的成本也不高,在BILIBILI有很多学习教程,大概1个月就能找到感觉。
但是,用纯套材的课题切记:避免新应用场景,不要选社会影响面太大的。
很有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