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操作装置 >> 操作装置发展 >> 上世纪舰载机怎样在航母上降落飞行员技术若
航母舰载机
航母上最帅气的一件事情莫过于飞机弹射起飞的那一瞬间,跟随着信号员的指挥,舰载机在瞬间加速冲出航母甲板,这是海军最开心的时刻。
或许是物极必反,每当舰载机需要返回至甲板时,所有人的心都悬了起来,每一次成功着陆都值得欢呼喝彩。不就是一架飞机着陆起飞嘛,用得着这样自我感动吗?
事实上这样想还真错了,航母中的舰上着陆也许是所有航空领域中最难完成的一项壮举,尤其是在夜间,飞行员需要精准的无误地着陆只甲板上。或许有人会说现代航母有着众多辅助,着陆甲板不是一件什么难事。
但,如果是上世纪的舰载机飞行员呢?对于他们来讲,每一次在航母甲板上着陆都是在搏命,技术不过硬的飞行员随时会丢掉小命。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航空母舰的出现改写了海域常规作战,直到今天,航母仍是海军中十分重要又极具震慑力的军备。对于敌军来讲,航母最可怕的不是它的进攻性,而是机动性和空军编队集结方面做到了普通军舰无法做到的事。
为了保证舰载机能够在航母上成功起飞降落,航母甲板设计也显得十分重要。得益于空气动力学的发展,舰载机开始出现在航母甲板上。由于飞机只有很短的起飞距离,所以舰载机需要借靠外部力量的帮助来完成起飞策略。
一般来讲,二战中最常见的是通过弹射器来帮助舰载机进行起飞。需要注意的是,二战以及二战早期的舰载机并不像今天的舰载机那样“笨重”。
从年固定翼飞机问世后,舰艇甲板上面停靠这些飞机则顺理成章地成为美国海军的主要飞行力量。早期的舰载机通常为水上飞机和水上飞机投标支援舰,后来在年后期逐渐演变发展出相应的舰队。
在甲板截停战机
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这对舰载机来讲同样适用。最早进行相关起落实验仍在20世纪初期,尤金·伊利从伯明翰号上起飞降落。这是当时最早关于飞机降落航母的实验,但是整个过程十分麻烦。
飞机需要迫停,并以相对静止的方式降落在甲板上,并由沙袋和绳索组成的临时制动系统,通过向下牵引的阻拦钩和钢丝绳。简单来讲这是一种十分简单粗暴的停靠方式,如果需要重新飞行,只需要飞机进行掉头即可。
一战时,由于当时的舰艇航行速度太慢,机动能力很差,英国皇家海军的“勇敢级”舰艇设计配备可以供飞机飞行的甲板,从年至年,舰艇甲板设计更改多次,最终以主甲板提供低空飞行完成设计。
随着航母甲板的设计越来越先进,舰载机所能利用的场地也开始宽阔起来。不过在进入现代阻拦装置着陆系统使用之前,上世纪的舰载机飞行员每一次着陆可以说都是在玩命。
早期的海军舰队,无论是美国还是英国,航母上的阻拦系统几乎都是沿用了尤金·伊利的那套阻拦设置。尽管当时的设计很粗糙,但后来工程人员还是将其改良融入到了航母中。
这套阻拦系统被称作尾钩拦截制动,年在伊利完成试飞后,美国装甲巡洋舰开始将这种装置应用在自家舰队中。进入一战后,这套装置的价值开始显现出来,飞机的可回收技术使得海军在军力调度上更加优秀。
当时的飞机并不重,并且更多以螺旋桨作为动力,飞机不需要太高的起飞速度就能起飞。例如英国的海燕式战斗轰炸机,它的起飞速度只需要达到每秒29米就能起飞。
如果能为其提供米以上的跑道进行逆风起飞,结合航母的自身速度和实际风速来看,海燕式战斗轰炸机需要的速度可以进一步下降。
在加入了阻拦索之后,飞机便能够在航母甲板上完成起飞和着陆了。阻拦索整体是一套线缆连接在甲板下方,而飞机配有一个可以降低的钩子,当飞机降落时,通过钩子钩住线缆并使飞机迅速减速。
玩命的操作
从整体结构来看,尾钩阻拦系统的尾钩部分为一根坚固的金属棒,末端扁平,并且有稍微加厚,看上去就像一根抓钩。挂钩安装在飞机龙骨上的旋转接头处,通常以机械或者液压的方式保持收起或者朝上。
在飞行员的操作下,液压或者气压的压力将抓钩降低到向下的位置。此时飞行员会尝试不断降低机身并与甲板保持平行,然后在一瞬间勾中甲板上的线缆。为了配合这套系统使用,不少陆基战斗机还在制动和轮胎故障中提供了相应的紧急保护。
但问题在于,这套系统十分危险,飞机必须通过高强度的加固才能使机体承受这种突然的冲击。而着陆过程中的飞机在尝试钩选线缆时,很有可能钩住其他装置,如果控制不当很容易撞向甲板。
另外,如果飞机没能成功钩住线缆,那么飞机就必须在短时间内重新将飞机抬升。由于此时速度已经很低,飞机很容易出事。尤其在二战后,飞机重新起飞的速度比以前更大。
二战后的舰载机由于需要携带更多的弹药,并且在设计上比以往的传统旋翼式战机更加笨重。因此甲板增长,液压弹射开始使用,飞机在返回着陆时更加危险。
如果说以前的飞机可以把速度放得更慢一些,那么新一代的喷气式战机在速度和重量上使得飞行员不得不做出更加精准的控制。并且现代战机在没有配备电磁阻拦技术时,仍然会采用这种传统的办法。
现代飞行员的操控和信号员的协配便十分重要,而且还要甲板人员还要小心自己不会被喷气尾流吹向大海。另外在制动方面,还有阻拦网以及其他拦停装置,这才提升了飞行员的着陆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