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操作装置 >> 操作装置介绍 >> 2个ldquo教训rdquo告诉
导语:用氧过程中的管理,来不得半点马虎和大意。
案例1
某急救站,急救指挥调度中心突发指令:xx街道,心脏病!
值班医护人员立即出车,到达呼救现场。患者,女,69岁,既往有冠心病史,现场评估患者意识丧失、心跳呼吸停止,医护人员立即分工协作,胸外按压、与患者家属谈话、告知病危……患者家属不愿放弃,医院继续抢救,上救护车之后,患者家属叫喊着:“氧气,快点吸氧!”可是,急救护士却找不到车载小氧气瓶!家属见状,一把抓住医生的衣领,作势就打,一场医患纠纷就此引发!
事后,医护人员查出,车载氧气瓶还在车上,只不过被救护车司机换了位置,医护人员情急之下,一时没找到,而患者家属根本不听解释。
案例2
救护车上的氧气由于在上一次急救任务中用得差不多了,出车护士就把氧气瓶(氧气袋)在科里充满后,放在护士站急救箱旁,想着等出车命令单下达的时候,把氧气瓶(氧气袋)连同急救箱一起带上也不迟。
但是急救出车指令,谁也不知道下一次会在什么时候下达?
就在大家为接回的急诊患者完善辅助检查的时候,急救出车指令下达,急救护士慌乱之中,拎起急救箱就跑,把氧气瓶(氧气袋)忘得一干二净。而呼救的患者,正是一个呼吸困难的缺氧患者!
点评用氧使用过程中有多重要,上述案例,可窥一斑。
吸氧装置,是医院开展抢救工作之基配,抢救物品管理要求完好率必须达到%。
氧气的使用及管理,除了院外救治,医院转运、抢救过程中,每天都有许多住院患者需要进行转科或是到放射、B超等辅助检查科室进行检查,这些都需要用到吸氧装置,没有客观的评估和转运前的充分准备,就会给患者转运带来巨大的风险。稍一不慎,或管理工作不到位,就成为引发医患纠纷的“导火索”。上述这些临床案例,就是明证。不要让“氧气不够”或管理不善,威胁患者安全。
如何保障急危重患者的用氧安全?
1、吸氧装置要作为基配保障
吸氧装置的配备,是抢救急危重伤患的基本配置。
2、保持吸氧装置性能完好
确保氧气装置的完好,护理人员必须使之随时处于应急备用状态。
3、吸氧方式的正确选择
供氧的方式很多,如鼻导管、面罩、文丘里面罩、机械通气等,吸氧时要用吸氧卡,注明氧浓度、时间等。如果是新生儿或婴幼儿可以用氧气罩、保温箱等。
4、做好有力的氧气支持
吸氧装置的使用与管理,需要各科室各岗位的护理人员齐抓共管,协力配合和互补,达到用氧装置的合理、正确使用与管理。
如何做好吸氧装置的管理?
1、做好“五定”管理
吸氧装置属于抢救物品,要做好抢救物品的“五定”管理:定基数、定品种数量、定点放置、定时检查维修,定期消毒灭菌等。
2、专人专管
为保障管理质量,护士长可指定、授权于专人专管,明确责任,责任到人。
3、做好维护保养管理记录
做好使用、维护、管理之相关记录,以规范管理,留下管理痕迹。
4、护理管理上加强督导
护士长平时做好用氧管理的督导工作,以有力支持急救物品的管理,确保安全使用、规范管理。
总而言之,患者转运、救治过程中的氧气支持,既是抢救急危重伤患的基本配置,更是重要的抢救措施,在吸氧装置的管理与使用过程中,护理人员作为第一使用与管理责任人,责无旁贷,来不得半点马虎和忽视。作者:忘忧草
护士查阅资料还去百度文库吗?out了!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详细了解知护文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