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装置

极具争议性的心理学实验,操作制约人类行为

发布时间:2022/11/15 15:26:47   

站在行为主义的观点,人和动物的学习行为是一样的,因此史迪纳认为人也同样,只要在行为后给予强化或惩罚,就可以操控一个人的行为。因此史金纳提出了个大胆的想法,他认为这个操作制约可以建立一个美好的人类社会。上期和大家聊了上瘾这个话题,那我们就来聊聊和上瘾有关的一系列心理学实验。当中带有争议也可能有启发,我们就从实验的角度剖析上瘾行为,史金纳的一系列老鼠实验。

首先简单的介绍谁是史金纳,史金纳全名叫博尔赫兹法雷迪.史金纳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也是新行为主义的代表。所谓新行为主义就是在旧行为主义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一个全新的论点。旧行为主义讲的是古典制约,新行为主义讲的是操作制约。古典制约是指个体是非自愿的反应作用,就像狗狗听到铃声会流口水,小艾伯特恐惧毛茸茸的东西。研究代表人物是巴夫洛夫还有华生。操作制约是指个体是自愿进行的行为,例如小老鼠为了得到食物去按感知,也就是史金纳的一系列实验。后面会提到不管哪个,他们都是以行为主义为基础。

行为主义主张的是行为和环境刺激是紧密关联的,个体之所以会做出某个行为,一定是由某个环境刺激学习到的反应。变相的来说控制环境实际就能控制行为的说法和这一理论也主导着整个20世纪20至50年代的心理学界到今天的发展。就是所谓的行为心理学学派,但我个人觉得行为主义有许多论点是有问题的,不然他也就不会存在这许多争议,这个后面再分享。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看了实验再说。而要了解史金纳学习与行为的关联,首先我们可以从一个猫咪的实验开始讲起。最先研究实验与行为之间关系的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在年,他用一只猫做一个实验,桑代克设计了一个箱子,箱子上有一道小木门,小木门被许多机关阻挡着,只要在内部解开机关才可以打开小木门。桑代克把它称作谜题箱。接着他把一只饥饿的猫咪放入其中,然后在箱子的外面放一盘食物,看看猫咪会怎么做。一开始猫咪会这里摸摸,那里摸摸。经过一段时间后猫咪偶然碰到了机关,如按压踏板、拉动绳子、转动阻挡门的木头等。在偶然的反复触碰下,结果小木门开了,猫咪也逃出箱子得到食物。

接着桑代克把同一只猫咪放入谜提箱里,猫咪还是这里摸摸,那里摸摸,但很显然这一次比上一次还要快解开箱子出来。桑代克记录每次猫咪解开箱子的时间,不但重复这个实验,最终发现猫咪解开箱子的时间越来越快,猫咪会开始有意识的往有效的行为去做。在最后一次猫咪进到谜题箱后,他不再做其他无关的探索,而是直接触碰机关打开箱子出来,这也说明猫咪已经学会了解开谜题箱。之后桑代克也用了其他动物如狗狗、小鸡进行相同实验,也同样得到类似的结果。桑代克从这一系列实验中提出了一个论点,动物的学习方式就是通过不断的错误尝试,根据带来的反馈形成的行为也叫误事学习。他认为人的学习方式虽然比动物复杂,但本质上是一致的。

最后桑代克提出的学习会有三大规律,准备率、效果率、练习率。准备率在进行学习某个事物之前,如果学习者有对其心理准备时才会达到好的效果。比如猫咪在饥饿的前提下,才会解开谜题箱出去吃鱼,如果猫咪没饿,把它放入谜题箱里,他也不会急着解谜出去,会直接睡觉或做自己的事。人也是在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学习才会更顺利,强调学习当下心态的重要性。效果率当学习者做了某个行为,如果结果是好的,行为就会加强和更常出现,如果是不好的行为,则会减弱或更少出现。比如猫咪碰到机关,发现这样可以开门出去得到鱼,于是会更常做出碰机关的行为,反之,那些不能开门的无味触碰就会越来越少。做行为是否持续取决于他的结果。练习率当学习者反复去做某个行为的时候,学习者和行为的联系就会越强。比如说猫咪不断的触碰机关,导致他对机关越熟悉,因此练习很多次后,猫咪会更快和更有效率的做出开机关的行为。

不过桑代克在后续的研究发现无法验证练习率,在年修正并放弃了练习率的论点。后来史蒂纳受华生行为主义的启发,在基于桑代克的效果率提出了新的延伸和修正的论点。操作制约同样,史金纳设计了一个箱子,后人把它称作史金纳箱,箱子里有个按压杆和一个连接食物装置的托盘。史金纳把一只饥饿的老鼠放入其中,看看他会有什么反应。老鼠一开始也是到处乱窜,东跑西跑的,偶然有一只不小心按到了压杆,当一块食物掉落了在托盘上饥饿的老鼠马上就把食物吃掉。经过这一发现老鼠减少了乱窜的行为,开始在托盘的周围寻找食物。偶然间老鼠又再次按到了压杆,当一块小食物再次掉落了在托盘上,慢慢的老鼠发现每次按下压杆就会得到食物,最终老鼠学会了按压感知得到食物这个行为。

接着史蒂纳把装置调成固定比例减少,也就是把原本按压一次就得到食物改成按压固定次数才会掉落食物,比如要按压三次、五次、十次才会掉落一次食物。没想到老鼠在这个按压过程中都可以学会按压的规律,会自己连续按压三次得到食物,连续按压五次得到食物。不过不管是哪一次实验,只要老鼠发现按压感知不再提供食物,老鼠按压感知的行为也会渐渐减少和消失。史经拉并没有就此停止和这次的实验可以说是和上瘾有关的重大发现。箱子里一样有一个压杆托盘和一只老鼠,这次史蒂纳把食物的掉落率变成了随机性,也就是老鼠有时按感知一次就有食物,有时要按两次、三次、五次甚至是十次才有食物,结果石金纳发现老鼠因为不确定而会更频繁的按压。接着石金纳把食物的掉落率不断的调低,也就是有时老鼠要按压感知50次,甚至是次,次才会得到食物。

史金纳原本认为老鼠很可能因为迟迟不出现食物而放弃按压感知,结果不得了老鼠像是上了瘾一样疯狂的按压感知,这说明了一件事不确定的奖励更让人着迷。这就和许多上瘾行为相似,赌博的人就是想要某一天能赢大钱,当真的有一天突然赢钱了不管大小,就会产生突如其来的愉悦感,这个愉悦感比起固定下得到的还要来的强烈,因此会促使人更想有下一次。游戏为什么更容易上瘾?因为许多游戏就是根据这个方向设计的,比如为什么会有抽卡机制,打怪为什么会随机掉落奖励?比起固定的东西,难以预测的更让你越玩越停不下来。手机社交软件也一样,每次滑的时候并不都是你喜欢的内容,有时穿插你可能不感兴趣的内容,这样你就会不断的划,甚至演变成奖励本身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就是想要重复做。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有些有钱人为什么很有钱了还是想要去赌博,其实不是他们认为钱不够,只是想要赌博赢钱的那个感觉。

接着史金纳再次像之前的实验一样,把装置调成了按压感知,不再提供食物,老鼠会怎么样?结果发现老鼠即使没有食物了,还是会继续按压杆子很长一段时间最后才放弃。实验到这里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观点,那些每次固定按压一次得到奖励老鼠很快就会感到厌倦,吃饱了就不再做了,按压固定比例才得到奖励的老鼠会维持更长时间,即使吃饱了还是持续一段时间,然而随机的奖励,老鼠简直无法停下来,即使吃饱了还是疯狂的按压杆子,这也可以解释赌博,像老虎机等激励性提供奖励的行为进行后就很难停下来。从一系列实验史金纳提出了一个论点,史金纳认为学习的条件是行为和后果之间有一个稳定关系,当中包括两个行为增强方式也就是强化物和惩罚物,而这两个方式又分成正向和负向。所以细分的话就有四种情况。

第一,正向强化就是行为后就给你奖励就像按压杆子就给食物,强化继续按压杆子的行为。第二,负向强化行为后移出你觉得不舒服的东西,就像史金纳另一个实验,他在实验按上一个信号灯,每次信号灯一亮,老鼠脚下就会通电,如果老鼠按压杆子这次地上就不再通电,老鼠为了移除这个通电和会不断按压杆子。第三,正向惩罚行为后给予不舒服的东西,一如使劲拉,不想让老鼠跑到某个角落,如果老鼠跑到角落地上就会通电,让老鼠学习到不再跑到角落。第四,互相惩罚行为后移除奖励一样的。史金拉不想要老鼠跑到某个角落,于是当老鼠跑到角落就会没收原本有的食物,老鼠为了食物不被没收,所以就不会跑到角落。史金纳为了证实这个方式都适用于所有动物,于是他又用了鸽子做实验,让鸽子每按一下按钮就会有食物,果然鸽子也学会了按按钮。

史劲纳还做了各种实验,比如让鸽子学会打乒乓球、弹钢琴、摇铃铛,甚至是认识单词,鸽子看到浊字就会浊,看到转圈字他就会转一圈。史金纳的结论就是只要把行为和赏罚联系起来,通过连续的过程就能塑造出一个复杂的行为,这就是马戏团或家宠一样的训练,这就是所谓的操作制约。站在行为主义的观点人和动物的学习行为是一样的,因此史迪纳认为人也同样,只要在行为后给予强化或惩罚就可以。操控一个人的行为因此史际纳更提出了个大胆的想法,他认为这个操作制约可以建立一个美好的人类社会,他认为世界和各国的管理者都应该掌握这个行为,利用他来让所有人都培养成好人。

当然,这就是史金纳的研究引起争议的开始。确实很多现在的教育和学习方式就是给予强化或惩罚,不过并没有史劲纳说的塑造和操控行为那么极端。行为心理学派就是这样的,认为能被观察和测量的行为才是科学研究的对象,那些不能测量观测研究,例如意识、自由意志、心理活动等这些不能算真正的科学研究。但很显然这样就忽略很多面象,而且把人类当成动物一样的观点是有问题的。举例说,让小明喜欢上蓝色,每次小明使用蓝色物品时就会给小明奖励,比如小明喜欢的玩具等等,让蓝色和奖励联系在一起久而久之,小明确实见到蓝色会高兴,但小明还是不喜欢蓝色,因为小丽不喜欢蓝色,这就是出自于不可测量的某种心理层面的因素。人不是老鼠,人有灵魂,有复杂的情感思想,对善恶做出选择的能力,所以把人当成动物来看待,简直是一种人类的耻辱。

为了合理化所谓的科学,某些学者就是这样狂妄自大。历史上有很多实验研究的确有启发的部分,但我认为我们也不能盲目的跟从前人的研究分享,这些实验研究就是给大家自己能够判断有更多的思考空间。那你对实验有什么看法都可以在下面留言。#长期主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257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