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操作装置 >> 操作装置资源 >> 扑下身子干出大成绩的安徽工匠李小亮
他虽只是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却让35万吨聚乙烯挤压造粒机组这一国之重器,一次试车成功,用实践一举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推动中国装备制造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今天的安徽工匠,为您讲述《扑下身子干出大成绩的安徽工匠李小亮》。
2月23号上午,记者在中安联合煤化有限责任公司的党群办公室见到了李小亮。他嘴唇干裂,声音沙哑,眼睛里满是红血丝,但精神状态却十分饱满,他兴奋地告诉我们,昨晚带着团队熬了一个通宵,对机组进行反复调试,实现了稳定运行:
李小亮:我在这个装置是生产副主任,对整个生产也要肩负起不可推脱的责任,所以昨天晚上,我就决定留下来,陪着大家坚守一晚上,把整个机组给它调平稳,让自己放心,也是为下一步顺利开工打下一个基础。
中安联合煤化有限责任公司
高级技师李小亮
中安联合是安徽省最大的煤化工企业,聚乙烯是公司主要产品之一,是冰箱和洗衣机等家电外壳的生产原材料。李小亮说,化工企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具有特殊性,公司在下达一项生产任务后,他们必须快速行动,对机组设备进行反复检修和调试,确保可以顺利开工;在开工后,则要随时待命,解决机器在运行中出现各种的问题。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听起来普普通通的口号,却是他们工作的“最高指令”。李小亮说只要是到了装置调试的关键期,他们就必须放弃休息,日夜坚守在工作现场。这一次自己从过完春节,年初五回公司上班到现在,一天假期没有,每天至多只睡4、5个小时,其他时间都是围着机器“转”:
李小亮:现场确实是不等人,我们的整个部门的开停车都是由自己的生产计划统筹安排的,你必须在相关的时间节点,完成相关的工作。你没有完成,那是不可能的。你不会有任何想法的,你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冲在前面,帮这个装置尽快维稳,做好开工准备,等待着公司下达生产计划。
李小亮在设备前刻苦钻研
出生的李小亮,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石化齐鲁分公司橡胶厂工作,年他进入中安联合工作,看似一次简单的工作调动,对他来说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因为他以前负责的是橡胶生产线装置设备安装调试,但是到了中安联合,他不仅要负责一条新的生产线——聚乙烯生产线,而且还要负责带团队。李小亮回忆起来说,当时自己完全没有畏难情绪:
李小亮:我当时作为领队,其实对于我自己来说,这个行业也是一个非常陌生的行业,从来没有接触过,但是对于这帮孩子们来说,我又是一个老师傅,要起到一个传帮带的作用,所以说那时候自己压力也非常大。在这个团队带领大家学习的过程中,自己也是严格要求,自己一方面是拼命(学习)的,我就很少都是12点之前能够睡着;每天我自己还要出卷子,负责给他们培训,既要当老师自己同时又是一个学生,自己当时是一个两重身份。
进入新公司的李小亮如海绵般,带着团队一起,如饥似渴地学习着聚乙烯生产线设备装置的各种技术知识,很快他们迎来一场“大考”。年6月,李小亮接到公司的通知,他要和其他三名同事一起去参加中国石化举办的聚乙烯技能竞赛:
李小亮:我们组成一个四个人的团队,到南京的扬子石化进行封闭式培训,为期也就正好是天。在这三个月的时间内学习,是我整个人生当中一个非常宝贵的财富。我们四个人可以说这3个多月离开大院的次数,都是屈指可数,几乎每天就是在学习当中,因为当时竞争压力非常大,可以说真的拼命地学,那种状态已经达到了那种忘我的状态。
说到这儿,李小亮突然哽咽了起来,扭过头去,轻轻地擦拭止不住流下来的眼泪。那天,每天超过16个小时的学习经历,对于他和同事来说,是磨练,更是提升,是青春无悔,更是宝贵财富,最后他和其他三位同事包揽了当年中国石化聚乙烯技能竞赛的前四名,他更是一举夺得了冠军:
李小亮:“那个感觉真的……(哽咽,说不下去了)那个经历真的真的非常难得,每次想到我们四个人曾经的付出,真的非常难得。
年中国石化聚乙烯装置操作工职业技能竞赛
李小亮(左二)与公司同事包揽前四名
年,李小亮带队的聚乙烯团队再次迎来一场“大考”:他们要负责国内第一台年产35万吨聚乙烯挤压造粒机组的试车,这台聚乙烯装置是当时国产最大的设备。如果他们试车成功,将一举打破国外的技术和设备垄断,推动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巨大发展。李小亮说当时在挤压机试车过程中,试车参数没有任何历史数据支撑、难度极大,他作为班长,组织协调装置操作人员日夜蹲守现场,带领大家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在不断摸索中前进,攻克了现场操作中一个又一个难题:
李小亮:我们几乎是白加黑的,我们是整个一个团队在对机组调试,因为我那时候是在那边是担任班长,日夜坚守地在那边调试,前前后后至少有一个星期,最终还是迎来了我们大机组的一次开车成功。
说到这儿,李小亮掏出手机,翻出了一张当时拍的照片,说这是他那天拍的现场,当大机组开车之后,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大家如孩子般冲到了生产线上,捧起了像米粒般晶莹剔透的聚乙烯颗粒,撒向了天空……
试车成功后的李小亮在人群后做着记录
转眼间,李小亮到中安联合已经五年,在这期间,他前后在四套装置上干过,虽然每一套装备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跨行领域,去了就要从零开始,重新学,但是李小亮却说,自己喜欢挑战:
李小亮:对于我来说没有所谓的什么叫做什么隔行如隔山,我也没有存在一个什么叫做科班不科班这种概念。我感觉只要你认真去学了,可能别人是科班出身的,2年就学会了,大不了我用3年甚至更长时间5年,但是总有一天你会掌握的。
李小亮在调温水换热器前进行调度
靠着对多套装置技术的熟练掌握与操作,李小亮已经从一名基层操作人员成长为一位高级技师,是煤化工行业内知名的技术“大拿”。他练就一身过硬技能的同时,也是把自己所学倾囊相授,带出了一批装置年轻生产骨干人员。中安联合党群工作部专家、工团室主任何晔这样评价:
何晔:再好的一个团队它必须要一个领头人,一个代表,一个领军人物,他应该说他这一块,也属于我们青年他这个行业的或者这一块专业的一个领军人物,我们就需要这样的人。
李小亮在年被评为淮南市第二届“淮南工匠”,年获淮南市“五一劳动奖章”,年又获得了“安徽工匠”荣誉称号,对于工匠精神,他认为唯有钻研,才可以精通:
李小亮:我们青年这一代,当然还有上面的中年这一代,能够沉下心来,钻研你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说白了就是爱一行钻一行。
采采编编:宁燕、闫亚莉、张靳伟
播播音音:亚莉
视视频频:孙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