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装置

学生竟然是这样做实验的,连物理老师都没有

发布时间:2024/12/8 13:25:38   
白癜风知名专家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sfxbdf/
知识储备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在这个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事件背景今年,九月份下旬,我和市物理教研员孟老师听“推门课”。进入教室后,物理老师正在组织学生做实验,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同学们正在讲台上演示本组同学自己设计的实验,总共演示了三个小组设计的实验。这些实验过程,连代课的物理老师都没有想到,他们竟然能这样操作。我俩对那堂课的印象很深。当时没有录像,现在模拟当时的实验过程再做一遍,用视频的形式进行还原。大家来看看吧。(视频)02:16提出问题老师:大家讨论一下,哪一组做的实验更为合理,效果更好?能更好地说明要探究的问题?请同学们交流、讨论。分析问题经过学生们的讨论和交流,意见趋于一致。归纳如下:正确的操作应该是第一个小组,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第一次没有敲击音叉,音叉没有振动,轻触乒乓球,乒乓球没有被弹开;第二次用塑料锤轻轻的打击音叉,音叉发声,去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发生的音叉在振动。第三次用更大的力敲击音叉,音叉发声振动,当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时,乒乓球被弹开,并且弹开的幅度比上一次要大,这说明了音叉发声的声音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大。通过三次实验的比较,说明了声音的响度与物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第二个小组的同学在实验过程中,音叉没有离开乒乓球,就敲击音叉。音叉发声,乒乓球被弹开。第三次的操作也是如此。这样的操作是不合适的,为什么呢?乒乓球的弹开是由于什么?是因为音叉的振动而弹开,还是因为小锤敲击的力量将乒乓球弹开?所以这样的实验是不合适的,也是没有意义的。第三个小组同学做这个实验时,它是敲击音叉后,让乒乓球轻触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这样的操作,合理还是不合理呢?请大家思考。根据我演示的操作经验,用这种方法操作从理论上讲和第一种的效果应该是一样的。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我会发现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我好像需要三只手,一只手按音箱,一只手敲击音叉,第三只手让乒乓球轻触音叉。如果用两只手操作,需要在敲击过后,再让乒乓球去轻触音叉,会发现中间间隔的时间有点儿长,会影响到实验的效果。第二、乒乓球每次轻触音叉时,不能保证摆动绳的长度相同。第三、乒乓球每次轻触音叉时,不能保证乒乓球触碰的位置相同,可能靠上,也可能靠下。在第三个小组的实验中,以上的三个因素都会影响到实验的效果。通过对三个小组的实验进行比较,学生们形成共识,第一个小组的实验方案好,科学、合理、效果好。课堂效果检验课后,教研室的孟老师深有感触。在期中考试命题时,就以这节课的场景为背景,专门加了与之相关的一道实验题。内容如下:在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关系的实验中,白雪同学的操作是:先将音叉离开乒乓球一定距离,再敲击音叉,然后再让乒兵球轻触音叉,观察现象;小亮同学的操作过程是:先将音叉贴近乒乓球,然后敲击音叉,再观察现象。如图你认为哪个同学的操作合理?请说明理由效果反馈考试过后,针对这道题我还专门进行了回访,我们听过课的那个班,那个班的学生这个题答错的,寥寥无几;而其它班的同学,这道题的错误率就高了。并且这个题还专门配了一个误导性很强的实验装置图,难怪学生们失分率要大。学中玩,玩中实践证明,物理学科要想让学生拿高分,就要让学生多做实验,亲自动手做实验,体验实验。玩中学,学中玩。在实验体验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兴趣,引发思考,培养问题探究意识和提高问题探究的能力。最后布置一个思考题探究声音传播的实验装置图中是两个完全相同的音叉,用力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就会将与之相接触的乒乓球弹起来。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请在留言区分享您的见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7570.html
------分隔线----------------------------